![]() |
圖為李井礦(前)在查看井控裝置完好情況。 |
渤海鉆探鉆井四公司副總工程師李井礦扎根一線30余年,足跡遍及華北平原、冀東灘海、太行山脈、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破解了很多技術難題,被同事們譽為“鉆井神醫”。
隨著塔里木油田朝3000萬噸油氣目標的邁進,深井和超深井增多,地面和井下情況越來越復雜,李井礦將復雜結構井當作檢驗和提升自己實力的“磨刀石”,敢于攻堅啃硬。
設計井深5978米的英買42H井三開下鉆過程中出現嚴重阻卡。李井礦到井后分析原因,查找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是由于二開施工中甲方卡層不準,導致二開套管沒有封住鹽層,在三開下鉆時,鹽層蠕動導致阻卡。他果斷提高鉆井液密度,總結鹽層蠕動周期,使井下很快恢復暢通。寒武系地層白云巖強度高、硬而脆,使用PDC鉆頭,憋跳嚴重,鉆頭入井打10米左右就報廢,改用牙輪鉆頭則存在掉牙輪風險,還得頻繁更換鉆頭。他帶領鉆井隊技術骨干配合甲方仔細分析原因,對各型號鉆頭實鉆情況進行細致比對,逐步改進PDC鉆頭性能,使單只鉆頭進尺由11.68米提高到320米,平均機械鉆速提高83.8%。
“不到現場,就沒有發言權。”在給技術人員上課時,李井礦常這樣說。今年2月下旬,中古5-H2井遇阻。他一邊打電話了解井上情況進行初步診斷,一邊和技術人員趕赴井場。6個小時后,李井礦帶領技術人員趕到現場。他登上鉆臺查看鉆頭和鉆具使用情況,到泥漿罐上觀察泥漿情況,詢問鉆井液比重和密度,走到地質房翻看返出巖屑樣本。掌握現場情況后,他召集鉆井液、錄井、工程三方人員研究問題,提出了調整鉆井液性能、更換鉆頭水眼、下鉆多循環等具體措施。隨后,他又在井場緊盯施工,親眼看到井下情況恢復正常后才返回休息。
每次上井處理情況,李井礦都要帶上年輕員工,目的是讓他們盡快掌握處理井下異常情況的方法,為公司培養技術骨干。
在集團公司重點探井中深1井施工中,為保證膏鹽層安全施工,要對地層進行承壓工藝堵漏。這項工藝對許多年輕技術人員來說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李井礦覺得這是一次讓大家學習的好機會,就親自駐井,手把手教他們學習。在李井礦的帶領下,鉆井隊成功完成了膏鹽層施工。在他的引導下,技術員們逐漸養成了勤學習多實踐、勤動腦多鉆研的好習慣。
兩年來,在塔里木市場,李井礦帶領技術人員完成了塔中超深井優快鉆井技術研究與應用、塔北水平井欠平衡鉆井技術與應用、井下套管閥在英買2-H30井的應用等項目,參與了塔里木山前井及塔北優快鉆井技術應用等課題研究。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不少年輕員工實現了從司鉆到技術員、從工程師到平臺經理的轉變。(特約記者 黃延兵 通訊員 丁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