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陶煜征(右一)在檢查液壓鉗。 吳憲光 攝 |
遼河油田歡喜嶺采油廠作業三大隊大隊長陶煜征稱自己的職業是“油井外科醫生”。問起緣由,陶煜征解釋道:“干的同樣是救死扶傷的活兒,只不過醫生救人,我救的是井。”1991年至今22個年頭的大修生涯和千余口大修井的歷練,使陶煜征的“從醫資格”由實習技術員晉級為高級工程師。
陶煜征每天非常忙碌,早6時30分開生產例會,上午跑井場,下午4時30分開技術交底會,晚上上井進行夜查,過著“家—單位—井場”三點一線的生活。值班車司機范世剛說:“陶煜征不在井上,就是在去井場的路上”。
陶煜征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每口大修井的病征、治療方案和術后效果,哪口井用什么方法修復后實現高產,哪口井修復后效果不佳如何解決,一一記錄在案。
2012年3月16日,一名重病纏身的患者——歡13-22-16井,正靜靜地等待著新生。經過初步診斷,這口井的井內壓裂管柱被沙埋,患有“機械性腸梗阻”。作業三大隊決定對這口井進行疏通,采取解卡、打撈措施。盡管準備非常充分,但由于落物和管柱相互“抱”得太緊,分開它們很是費勁。當第5根管柱上提至井口200米時,突然出現負荷異常。D08253隊隊長郭金會一臉愁云:難道井內有小件落物,夾在了管柱與套管之間?經過分析討論,他們進行了第二次嘗試,可管柱依舊卡在距井口200米處,紋絲不動。萬般無奈,郭金會只好撥通了陶煜征的電話。
接到電話,陶煜征很快趕到現場。聽完匯報后,他掏出筆記本一邊仔細翻閱一邊認真思索。陶煜征說:“我分析可能是井上部有壁厚套管,大扭矩倒扣作業使得落物的管柱末端已脹成喇叭口,上提至壁厚套管部位時就會被卡住。咱們把這段壁厚套管倒出來看看!”郭金會頓時感到茅塞頓開,迅速組織人員進行第三次嘗試。倒扣套管,起出卡點段一看,罪魁禍首果然是壁厚套管,問題迎刃而解。
“患者”術后恢復程度最令陶煜征牽掛。他說:“我最感到自豪的是1992年大修冷-82井,擠灰封堵效果非常好,修井后達到日產油100噸。”
隨著遼河油田進入開發中后期,油井“年事漸高”,健康狀況逐漸變差,大修工作量越來越多。一次完美的大修作業,往往能使一口瀕臨死亡的枯井起死回生,重煥青春。
歡2-13-2216井因為鉆井時鉆遇高壓水層,完井后固井質量差,被宣判了“死刑”。看著曾經無限風光的高產井突然變得奄奄一息,歡喜嶺采油廠領導很是惋惜。
主管修井作業的副廠長王家暖把這場“大手術”交給了陶煜征。陶煜征立即召集手下得力干將開展技術攻關,化驗分析地層水成分參數,決定采用新技術——水泥承留器工具進行擠灰,最終水竄被有效治理,既治標又治本,油井恢復投產的第一天日產油就達30噸。
走上大隊長崗位后,“陶醫生”有時忙得連自己的生日都記不住。但他總能在“戰友們”生日那天,送去一份驚喜。2011年大年初四,歡2-19-307井正在進行取換套管作業,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工程組組長朱國良連續駐井兩天兩夜,初四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陶煜征特意起了個大早,精心挑選了生日蛋糕送到正在井場的朱國良手中。“這個生日令我終生難忘,每次回想起來心里總是暖暖的。”朱國良說。
近幾年,在陶煜征的帶領下,作業三大隊不斷大踏步前進,修井成功率90%、措施有效率94%,交井一次合格率100%。陶煜征這位“油井外科醫生”為油井恢復青春揮灑了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