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有許多煤制油氣項目獲得批準,煤化工投資如潮。然而,在已有產能比較大的情況下,投資一擁而入風險很大,并且霧霾治理背景下企業還將面臨越來越高的環保標準、能源成本和水資源成本,對市場空間和利潤沒有足夠的把握和做好功課,企業面臨的風險更大。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產品或半產品,而后進一步加工成化工和能源產品的過程。近年來我國煤化工產業規模快速擴大,2013年已投產煤制油項目的產量達到170萬噸,甲醇產量達到2900萬噸,煤制烯烴產量180萬噸,煤制氣天然氣示范項目產量也達到27億立方米。
煤化工從來都是煤炭產業的肥肉,產業鏈的延伸可能意味著更多盈利。對于一些熱衷煤化工的企業來說,發展煤化工理由充分。中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富煤、少氣、貧油”的能源儲備提供了發展煤化工產業的基本條件和說服力,包括可以緩解能源供應壓力、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等。當前相對低廉的煤炭價格,也為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因為煤炭的充足供應和低成本是煤化工產品競爭力的關鍵。
然而,我國煤化工規模已經不小,而且一些煤化工產品產能已經過剩。據統計,中國2012年煤炭消費總量為37.2億噸。而2012年廣義煤化工(含焦炭和半焦)原料用煤總量(不含燃料煤)達到7.2億噸。從供需角度看,一些煤化工產品已經產能過剩。2009年傳統煤化工產業累積生產電石和甲醇分別為2200萬噸和3000萬噸,實際消費量卻僅分別占據各自總產能的68%和53%左右。
近年來煤化工的發展熱潮,除了煤炭富裕省份地方政府的推動,也有著市場難以阻擋的力量。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煤化工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煤炭附加值,實現煤炭的就地加工轉化,以拉動地方GDP增長。最近低迷的煤炭價格使得市場對煤化工的熱情更加高漲,新一輪比較大規模的產能過剩似乎已經漸行漸近。
對于煤化工,整體基調應當是支持的同時加以限制,制定合理的規劃,對煤化工產業的有序發展加以引導。什么地方該做、什么產品該做,這兩個關鍵問題應慎重規劃,總量控制。在對地方的考慮上,要使得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從當地資源能源稟賦及經濟發展基礎條件出發,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符合當地建設與運輸條件,不能不考慮自身資源特點而盲目發展。在對產品的考慮上,要盡量選擇一些相對環保、市場缺口大、可延伸性強、有利于進行精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的產品,盡量采用高新技術。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