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武漢石化傳來消息:國產化程度最高的大型乙烯項目——武漢80萬噸/年乙烯裝置通過“周歲”大考,我國大型乙烯國產化取得歷史性突破。一年來,裝置保持連續安全平穩生產,無非計劃停工,乙烯裝置損失率、乙烯能耗等指標達到國內同類裝置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大型乙烯工藝和設備依靠進口的歷史被改寫。
武漢乙烯是首套運用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大型乙烯成套工藝技術,也是首次同時實現核心設備乙烯“三機”全部國產的大型乙烯項目,87%的設備國產化率還是國內大型乙烯項目中最高的。
乙烯成套工藝技術是石化產業中技術含量最高、最為復雜的技術之一。本世紀初,80萬噸/年乙烯成套工藝技術攻關在國家科技部立項。經過艱苦努力,中國石化的科研人員先后攻克了裂解爐SL-LM、低能耗漸進分離和急冷減黏等關鍵技術,其自主研發、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成套大型乙烯工藝技術,具有能耗低、操作簡單、產品質量穩定等特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確保這套技術首次應用成功,中國石化多次組織專家論證技術工藝包的安全性、可靠性,解決應用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武漢乙烯在生產中努力做好優化工作,通過優化原料品質、增加裂解爐稀釋比,使雙烯收率提高1.5%,通過優化調整碳三加氫反應器工藝參數,使丙烯收率每小時提高200千克。
裂解氣壓縮機、乙烯制冷壓縮機、丙烯制冷壓縮機俗稱乙烯“三機”,是乙烯項目的心臟設備,其中任何一機故障停車都可能造成整個乙烯裝置被迫停產。停車一次損失均在千萬元左右,而全裝置停產損失少則數千萬元,多則數億元。此前我國的大型乙烯項目多進口國外成套工藝技術,乙烯“三機”僅一機使用國產設備。
為使乙烯“三機”全部國產化取得成功,中國石化、沈陽鼓風機廠、武漢乙烯分別組成專家團隊,先后解決了裂解氣壓縮機反轉、高壓缸試壓泄漏及軸瓦溫度高、乙烯制冷壓縮機轉子在極冷條件下變形等關鍵技術難題。開工期間,武漢乙烯組織專家團隊,對試車和開工過程中出現的各類設備問題進行攻關,開工前共解決乙烯“三機”大小問題200余項。
開工后,武漢乙烯對包括乙烯“三機”在內的13臺關鍵設備進行重點特級維護。今年7月,乙烯裂解氣壓縮機四段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機組結焦震動。武漢乙烯果斷采取注水冷卻措施,穩定了設備狀態。經過努力,武漢乙烯關鍵設備故障率由年初的0.62%。降至6月份的0.09%。,突發故障率由開工初期的18.2%降至6月份的2.7%。乙烯“三機”運行平穩率達98%以上。, 新聞圈點
石化產業抬起“龍頭”
發展規模經濟是國內外乙烯工業實現低成本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有數據表明,100萬噸/年乙烯與50萬噸/年乙烯相比,單位產能投資成本可降低約1/4,運行費用及管理費用也可大大降低。但在大型乙烯的建設上,我們一直面臨自主工藝和國產裝備兩大難題。
翻開新中國石化工業發展的歷史,此前50多年,我國新建或改擴建的各類乙烯裝置采用的幾乎都是國外的專利技術,沒有一套是國產化技術。乙烯裝置建設這個石化工業鏈條中技術復雜的一環,成為中國半個多世紀一直沒有攻克的難關。這道難關也成為幾代石化人心中的一道坎。眾所周知,乙烯是石油化工工程的“龍頭”裝置,如此關鍵的工藝技術一直受制于人,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自主工藝、國產裝備有和沒有是不一樣的。石油石化重大裝備我們自己有,就掌握了主動權,沒有,就會被“卡脖子”。依托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推進自主工藝的產業化和設備的國產化,一直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型乙烯所走的也是這樣的一條路。
如今,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武漢80萬噸/年乙烯項目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國開發的自主成套工藝和國產核心設備經受住了考驗,這也極大地鼓舞了國內同行。近期,中煤集團、中化集團和中國石化4套擬建大型乙烯項目的負責人聞訊到武漢乙烯考察,已有兩個項目決定使用國產乙烯“三機”,另兩個項目表達了同樣的意向。中國石化工業的“龍頭”已然高高抬起。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