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石化煉油事業部生產管理室副主管聶白球(右)在工作中。(夏建偉/攝)
面對大氣污染的嚴峻現實,環保方面對汽油質量的考核歷來都最嚴格。
衡量汽油的重要質量指標是辛烷值,作為高辛烷值組分的烯烴,含量高了,辛烷值便會提高。“控制烯烴含量主要是使產品汽油中烯烴含量達到國家標準要求。烯烴高,燃燒會不完全,產生較多的CO(一氧化碳),污染環境。”11月24日,面對記者采訪,巴陵石化煉油事業部生產管理室副主管聶白球說。
從一聯合車間一名普通操作員起步,車間技術員、生產副主任、生產管理室副主管,聶白球經歷了煉油事業部投產17年來的各階段。一路走來,一路潛心鉆研,他成為巴陵石化煉油裝置的“博士專家”。
解決問題有“心得”
“2003年以來,我國向先進發達國家學習,嚴控汽油烯烴含量,從‘國三’標準開始,進行汽油降烯烴處理。”聶白球說。
然而,汽油降烯烴是個公認的難題。在巴陵石化,汽油烯烴降低到35%以下是硬性規定,雖然煉油裝置實行了汽油降烯烴的技術改造,但不能一步到位完成任務。
從2003年開始,聶白球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催化劑用量過少和劑油比不足,果斷提高反應溫度,恢復了煉油工藝反應條件。短短一年時間,他和團隊便創造出高活性和高劑油比的環境,使汽油辛烷值和烯烴含量均達到93號汽油的要求。這一改變,使事業部高標號汽油比例在2005年達到90%以上,2009年起高標號汽油比例達到100%。
在采用高活性和高劑油比的工藝條件下,煉油裝置能夠消化占原油70%的重質油。聶白球不僅解決了裝置對基本原料選擇的適應性,降低了成本,同時也較好滿足了下游裝置丙烯等原料供應。由于在液態烴、丙烯收率以及在高標號汽油比例方面的良好表現,巴陵石化煉油裝置經濟技術指標持續優化,創效可觀。
裝置挖潛不停步
對于挖掘裝置潛力,聶白球達到“朝思暮想”境界。
在巴陵石化,應用不完全再生技術實現裝置擴能改造,將催化裝置能力提高25萬噸/年是一個創舉。但是,不完全再生方式在操作上難以維持穩定,即使煉油裝置在2009年完成相關技術改造,更換了外取熱器,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聶白球再次從提高催化劑性能入手,認真分析裝置問題所在,發現已運行6年的主風分布管布氣效果不好是“罪魁禍首”,再與設計單位溝通,比較了1998年和2006年使用過的主風分布管的各自優缺點后,確定了最佳的壓降和噴嘴孔徑。
2014年,新的主風分布管改造投用后,再生器燒焦效果明顯提升,達到了完全再生工藝的燒焦水平,生焦率降低0.5%以上,新鮮催化劑單耗下降0.3千克/噸以上,年增效2000萬元以上。
“主風分布管是催化劑再生通風管道,以往效果不佳給公司帶來很大損失,改造升級后效果不僅有了明顯改善,為脫硫、除粉塵等保護環境也做了貢獻。”回想攻關的過程,聶白球有些自豪。
今年,為最大限度降低自用蒸汽量,聶白球又牽頭組織實施3項措施,每小時節約低壓蒸汽2噸多。
琢磨成就“博士”名
聶白球平時愛讀書、勤思考,各方面都能說到“點”上,在巴陵石化煉油事業部,同事們都親切的稱他為“聶博士”。
在農村長大的他,用燒柴火的原理解釋了主風分布管的特點。從煉油事業部1996年成立起,他對所有有關生產工藝理論都進行了廣泛的學習研究,生活中的大小事,他也時常聯系到工作上。聶白球表示,無論干什么都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愛鉆研,愛琢磨,潛心磨一劍。聶白球多次獲得巴陵石化及以上科技進步獎,有4件發明和實用新型授權專利。從2004年至2014年,聶白球連續11年獲評公司“特人特薪”。
對于所得成績,聶白球說:“在工作中將裝置的‘脾氣’和生產規定研究透了,對策自然就出來了。”(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