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稱,有專家及相關部門提議國家出臺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以緩解煤炭行業的脫困壓力。筆者對此事的第一反應“都什么年代了,還要靠政府的最低保護過日子”,我個人判斷:這個真的不可能,更沒必要!
當然作為煤炭行業一員,近年來深感行業之苦,銷售之難。也深刻理解行業協會對保護煤炭行業利益的種種舉措。但誰也無法左右市場,特別是煤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提出最低保護價,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美好愿望,也不符合市場規律。所以本月上旬,在山西太原舉行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座談會上,有煤炭行業人士提出希望國家制定煤炭行業最低限價措施,保證煤炭行業的穩定運行。當場被有關領導否決:要用市場倒逼產能退出,不應出臺限價。
多少年來,一直困擾煤炭業的數據就是產能的真實數據,有說55億噸、有說45億噸,有說60億噸,但是最近我們看到,煤炭“家底”終于亮相。根據中煤協近期對外公布的“摸家底”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其中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產能為39億噸,而新建及擴產的產能為14.96億噸,其中有超過8億噸為未經核準的違規產能。這組數據讓我們感到的不是驚喜,不是樂觀,而是深深的擔憂:按照2015年煤炭消費量35億噸估算,中國煤炭產能過剩22億噸!
22億噸!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我們來分析一下:它占正常需求量的62.8%,也就是說比正常需求多了62.8%!它接近煤炭需求7個半月的消費量,也就是說全國煤礦停產7.5個月仍然能夠滿足社會需求!要減少22億噸的產能,如果按現有國有大礦每千萬噸用1萬人計算,要有258萬煤礦產業工人轉崗分流,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數據的背后,足以讓人不寒而栗!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出臺,煤炭、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去產能”任務尤為迫切和艱巨。我們不可能指望國家會保護龐大而落后的產能,堅持價格市場化方向才是出路。那么,煤炭行業面臨的如何在行業大戰“僵尸企業”,這是去產能的關鍵,也是落實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用政策的力量把違規產能剔除市場。我們看到煤炭產能還有8億噸是屬于違規產能,之所經有違規產能出現,是前幾年煤炭市場火爆時留下的,也是政府部門最有能力解決的產能。私挖、私采、沒有生產條件、地方個人大干快上,一批違規的煤礦仍有的在生產,很多地方所以能售賣不開票的所謂“黑煤”就是違規生產,逃稅漏稅。特別是政府要下狠手、動真格,把違規煤礦徹底剔除市場。
處置僵尸企業,是供給側的重頭戲。什么是僵尸企業,它不產生效益,還要占有大量的資源,它靠銀行的貸款簡單維持生產,一旦銀行停貸就會死亡,就象是戴了呼吸機的病人,其實已經是腦死亡,看似人活著,其它只要呼喊機一停,就馬上死亡。僵尸企業也是如此。我們看到,國務院已經安排國資委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今年的第二大重點工作。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也是必須做的手術。毋庸諱言,煤炭行業有不少的僵尸企業存在。有的煤礦成本400元/噸以上,煤炭價格240元/噸左右,而且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成本還有上升的壓力,但國為有幾千人的職工養活,銀行貸款還不能停,這些礦還能夠僵尸般的活著。資產負債率早已高達80%以上,它根本就不具備市場競爭的條件。但它卻象硝基帶著呼吸機的病人,死不了也活不成。煤炭集團也要重新考量市場,把不具備生存條件的礦井徹底關閉。
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資金,安置人員。最近有消息稱,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首期或將安排300億元,主要用于鋼鐵、煤炭行業的“僵尸企業”即落后產能退出。煤炭行業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資金,對資不抵債、對冗員過多、對扭虧無望、對持續虧損、對危險礦井、對落后產能實行徹底的關停并轉。當然,在實施策略上,政策層面要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的硬約束,并且配合運用價格杠桿等經濟手段,用市場的辦法來推動化解產能過剩。以往政府拉郎配的重組,應該止手了。
為什么煤炭大礦不愿意減產,也有著太多的無奈。我們難以看到煤炭行業困境下,大型企業鮮見大規模的減產跡象,從另一方面使得煤炭行業的供需矛盾更加嚴重。就是煤礦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國家管理層面要改變對煤礦績效的考核機制,不以產能論英雄,不以產量論強弱,而要造就供給側的改革的要求,把清理僵尸企業、關停無效企業、分流轉崗作為重點。還有必要在世界五百強中帶著虧損的大帽子立足天下嗎?
供給側改革需要改什么?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去產能,這是大方向。從更深層次看,這輪煤炭市場下跌是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工業文明發展躍升的必然趨勢,減少非化石能源、降低消耗也是大國家國際義務的擔當。而煤炭企業要走出困境,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大落后產能退出力度,參與全球市場化競爭、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