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老驥伏櫪,年近花甲挑戰青藏高原,頂風冒雪堅持現場研究,為后續盆地評價、部署奠定了第一手原創成果資料;精細嚴謹,忠誠敬業嚴把現場地質關,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悉心培養年青石油人苦練基本功。”這是勘探分公司地質專家夏維書,一位溫文儒雅、眉宇間透著睿智學者之氣的長者,一位令人尊敬的年近花甲的石油人,同事們親切地稱他“夏老總”。
近40年來,不論高溫酷暑,還是寒冬臘月,他都穿梭在野外地質一線,既有偶遇猛獸的驚魂一刻,也有看到珍稀動植物的驚喜;既有想家的辛酸,也有發現油氣的欣慰……塔里木盆地克拉2、普光、元壩、焦石壩等大氣田都有他的汗水和足跡。筆者撰文采訪時,他仍奮戰在野外一線,在電話里,他戲謔地說:“一生就像候鳥一樣。”
為了給領導決策提供及時、客觀、準確的地質依據,工作中的他用科學嚴謹、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天然氣勘探的坐標上描繪出精彩軌跡:出色指導了國內第一口頁巖氣取芯井和水平井的鉆進跟蹤,完成了在缺少過井地震剖面情況下丁頁1HF井的鉆進跟蹤,以及國內第一口海相頁巖氣超深井丁頁2HF井鉆進跟蹤等。
2012年4月初,他來到焦頁1井井場指導鉆井取芯。該井是勘探分公司第一口海相頁巖氣井,沒有經驗,國內也沒“參照物”。到底什么時候取,怎樣才能盡可能地取全取準整個龍馬溪組的含氣泥頁巖段的巖芯,是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他根據返出的巖屑,24小時跟蹤,并緊密聯系地表露頭剖面相應層段進行認真細致的對比分析,“火眼金睛”的他不放過實鉆的任何一個小細節。不僅較好地卡準了焦頁1井五峰-龍馬溪組的頁巖氣取芯層段、出色地完成了該井取芯的全過程,還創新性地及時、準確、全面收集錄取和分析整理了11筒次近90米巖芯所反映的各種珍貴的地質信息資料,同時指導相關人員共同完成了系統的巖芯描述,并采集992項次的分析樣品,既為焦頁HF1井論證和順利上鉆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也為后續深入研究和評價認識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第一手原始地質資料依據。
焦頁HF1開鉆不久,他發現實鉆地層與設計目的層有較大差異,可能達不到預期鉆探目的,于7月第2次奔赴現場,經大量巖屑復查、巖芯特征對比、地震剖面資料等綜合分析,認為原設計的A、B靶點位置偏低,即水平段軌跡位置偏低,將嚴重影響后期的壓裂改造效果,他建議應根據鉆井技術且不影響井眼質量情況下,盡可能上調A、B靶點位置,使水平段軌跡合理穿行在富有機質泥頁巖層段內。該認識和建議得到采納,A靶點較設計上移了11.64米,B靶點上移了35米左右,水平段軌跡合理穿行在預期目的層內,不僅保證了水平井順利完鉆,還為壓裂突破奠定了烴源基礎。
為了讓焦頁HF1井盡可能完美中靶完鉆,更有利實施壓裂改造,并獲好的效果,他于9月中旬第3次奔赴井場,通過巖芯、水平井巖屑的巖石特征對比,結合水平井眼軌跡、地震標定、地層傾角等大量資料綜合分析,創新性提出由A到B靶點地層是越鉆越新的認識,為后續壓裂分段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他帶領相關科研人員,全面、系統地完成了焦頁2、3、4等3口井取芯層位的把握和現場巖芯觀察描述工作,認為這3個井區與焦頁1井一樣,是一個連片-整體的頁巖氣層或頁巖氣藏;且焦頁3井區在五峰期-龍馬溪時期,既是沉降中心,也是沉積中心;同時以焦頁1井、焦頁2井和焦頁4井等3口井的巖芯觀察描述為基礎,并以相關的巖性及其組合關系、巖石顏色、巖石結構、巖石礦物成分、沉積構造、古生物化石及其生態特征等客觀存在的地質現象為依據,同時結合區域地表露頭資料和對應的測井響應特征,對焦石壩地區五峰-龍馬溪組沉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認為焦石壩地區五峰-龍馬溪早-中期是濱外陸棚相沉積,并識別出淺水陸棚和深水陸棚2種亞相、共7種典型微相沉積類型,首次建立了7種對應的“典型沉積微相剖面結構”模式。在這一基礎上,又結合相關區域地表露頭資料,首次建立了“川東南涪陵地區晚奧陶世五峰-志留紀沉積相綜合模式”。
這些創新性成果資料與認識,為國家首次頁巖氣儲量順利上交和首個頁巖氣田的誕生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后續頁巖氣基礎地質研究和加深認識提供了重要的難能可貴的第一手基礎資料,更培養、鍛煉了一批年輕科研人員。
(勘探分公司 賀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