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表彰第十三屆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的決定》,中原油田首席技師、采油四廠高級技師盧建強獲得中華技能大獎。
中華技能大獎被稱為中國產業工人界的“諾貝爾獎”。盧建強此次成為中國石油石化系統唯一獲此殊榮的技術工人。
參加工作22年,盧建強完成創新成果300項,獲國家授權專利91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上億元。盧建強創建的中國石化首家技師工作站,每年解決生產難題300個,完成創新成果60項,培訓員工2000人次,成為石油“寒冬期”技術工人創新創效的引擎。
“一定要做最好的工人”
盧建強出生在一個石油工人家庭,父親是中原油田第一代采油高級技師。受父親熏陶,盧建強從小就立志“成為父親那樣的能工巧匠”。
1994年,技校畢業后,盧建強被分配到中原油田采油四廠注水二隊,成為一名注水泵工。
然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并沒有如盧建強想象的那么簡單。
一次,盧建強在巡檢設備、錄取完資料后,自信滿滿地向師傅匯報:“設備一切正常。”
坐在值班室的師傅卻皺起了眉頭,側著耳朵聽了聽,說:“2號泵有異響。”
“我剛檢查完,不可能有問題。”盧建強滿臉疑惑。
隨后,在師傅的帶領下,他又仔細檢查了泵房電機溫度和三項電流。果然,電機缺了一項電流。
僅憑聽聲音就能發現故障,這讓盧建強從心底佩服。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做最好的工人。”
為補齊理論知識短板,每天下班后,別人打撲克、看電視,盧建強卻一頭扎進書堆里。
“閑談莫過五分鐘”。盧建強在單位宿舍床頭貼上一張醒目的字條。
“一個技校畢業生,再玩命又能學出個啥名堂?”看到不合群的盧建強,有人說他裝,有人說他傻。
對于一些同事的譏諷,盧建強不為所動。
三更燈火五更雞。為“吃透”設備結構圖、工作原理,盧建強學習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一次,盧建強遇到一個技術難題。下班后,他找來資料仔細研究。當時正值隆冬,盧建強打好洗腳水,準備邊泡腳邊看書。然而當一只腳剛踏進盆里,他便被書中的精彩解析吸引住了,全然忘記了另一只腳還在盆外!待到看完書,窗外已是晨光熹微。
為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盧建強天天“泡”在工作現場,看流程,摸設備,并將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一一記在筆記本上。22年來,他的學習筆記摞起來有1米多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盧建強連續五次獲得中原油田采油四廠職業技能競賽冠軍,成為該廠最年輕的工人技師。2010年,他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登上了企業技術人員的職業技能頂峰。
“技術工人就要不斷創新”
學習“癡迷”的盧建強,在工作中卻是有名的“機會主義者”。
只要遇到重活兒、累活兒,還有用起來不方便、不安全的工具,他心里總是琢磨怎么改進,才能干起來既省勁兒又安全。
一次,3號注水站一名女工在上夜班時發現一臺泵的泵溫異常。為避免燒泵,她忍著90分貝的噪音和現場蚊蟲叮咬,在注水泵房內蹲守了整整一晚上。
這名女工的責任心受到注水大隊領導的表揚,卻也引發了盧建強的思考:如果能研制出一種泵溫自動控制裝置,不用工人死看硬守,豈不更好?
他陷入苦苦思索中。那是一個夏天的深夜,好似一個炸雷,盧建強從夢中驚醒,一套溫度控制方案閃現在腦際。他連忙起來,隨手抓一張紙片記錄下來,生怕它跑掉了。按照這一方案,很快,他便研制出了柱塞泵溫度控制器:當泵溫達到8攝氏度時,儀器自動報警;達到85攝氏度時,自動停泵。該裝置推廣當年,就創效30多萬元。
終生難忘的第一次創新成功,使他從此走上了技術革新之路,迷上了發明創造。
從事過采油工作的人對抽油機檢維修都不陌生。在以前,抽油機檢修不僅操作耗時長,而且職工爬上爬下,安全風險高。
職工的煩惱成了盧建強的“心病”。盧建強找來幾名同事,一起研究解決辦法。然而,計劃開始后,由于設備不足、成本過高,項目研發一度陷于停滯狀態。
“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創新。”一名職工撂下這句話后,退出了研究。不久,另外幾名職工也退出了。
“在我這兒,只有沒搞完的,沒有沒搞成的。”盧建強不信這個邪。
最終,經過兩年多的攻關,盧建強研制出抽油機調平衡拖載式升降操作臺,解決了抽油機不停機就能進行檢修的難題。
“一線工人受苦受累的地方,操作上不方便、不安全的地方,就是我創新的地方。”盧建強說,“作為技術工人,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體現自身價值。”
接地氣的創新成果,讓盧建強成為石油設備廠家眼中的“香餑餑”。多家石油設備生產廠家爭相求購其創新成果,盧建強分文不取,傾囊相授。他研發的抗高壓注水泵閥在全國各大油田推廣使用。
有人說,只要盧建強點點頭,隨便哪項創新成果都足以讓他獲得不菲的收入。然而,盧建強不這么認為:“這些創新成果是屬于油田的,能得到職工的認可,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2002年以來,盧建強不斷將想法變成了現實,先后完成創新成果300項,獲91項國家專利,平均每年有20多項創新成果及專利。
“他是一根繩,串起了創新的力量”
一項項創新成果在油田得到推廣應用,讓盧建強成了中原油田采油四廠的名人。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開始向他豎起大拇指,一些熱心學習的工友提出跟他一起搞創新。
此時的盧建強在創新中也遇到了“瓶頸”。一次,為加工一個柱塞泵方卡子,從繪圖、機械加工到現場試驗,他前前后后忙了3個月。
“一個人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成幾根釘?”盧建強陷入了這樣的思考。
中原油田采油四廠有260多名技師和高級技師。“如果能把這些人的力量匯聚起來,一起搞創新,那還有什么難題解決不了?”盧建強豁然開朗。
2009年,在油田的支持下,盧建強創建了中國石化首家技師工作站。他將入站技師分成6個專業組,圍繞油田生產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攻關。
成立7年來,技師工作站先后獲得國家授權專利96項、國家級創新成果8項、油田創新成果56項,推廣應用成熟技術36項,創效6000萬元。
“技師工作站是一個實現創新夢想的舞臺。”中原油田采油四廠“土專家”陳懷景說。在與技師團隊的合作中,陳懷景研制出游梁式抽油機節能拖動裝置,每年為采油四廠節省電費近2萬元。
周志鋒是采油四廠采油管理四區的一名采油工,自從加入到盧建強技師工作站,他成了大家眼中的“能人”。幾年來,周志鋒先后完成創新成果30項。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采油四廠采油三區職工張德路原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在盧建強的引導下,他潛心鉆研技術,逐漸成長為采油高級技師,近幾年完成創新成果和獲國家專利20余項。今年11月,他建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學習創新工作室,成為采油區技術創新帶頭人。
目前,中原油田已建成以職工名字命名的學習創新工作室86個。盧建強技師工作站管理運行模式在中國石化系統推廣。
“一個企業有一名‘工人發明家’不稀奇,有一群發明家就是新鮮事。盧建強就是一根繩子,串起了創新的力量。”中原油田采油四廠工會主席王勇俊說。
在帶著大家搞創新之余,盧建強還有另外的一件心事。
盧建強想,自己技術再高明,也有退休的時候,只有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青年人,自己的技術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利用業余時間查閱大量資料,盧建強總結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編寫專用教材,為職工義務舉辦技能培訓班。
為方便與大家交流,他還建立“盧建強網絡學習創新平臺”,將學習創新工作室現場攻關經驗技術等及時上傳到網上。
“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我第一個就想到盧師傅。”徒弟李建軍說。經過盧建強手把手地傳授技巧和心得,在油田第九屆工人技術比武中,李建軍獲得注水泵工比賽第一名。
多年來,盧建強先后與100名青工結成師徒對子,培養了86名技師和高級技師,有35人獲得油田及省部級技術能手。
(中原石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