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積極“拋繡球”
業界紛紛指出,此舉將打破中國石油市場由國家統一配置原油資源和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集中批發成品油的格局,逐步形成國有大型石油商、跨國石油商和民營石油商三足鼎立格局。
可是,《成品油經營企業指引手冊》規定的門檻并不低,企業要申請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申請人提交的材料包括:全資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擁有1萬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庫的法律證明文件。業內呼聲最高的,也僅僅是中海油。
據悉,在去年12月公布了管理辦法之后,中海油已經高調表示,希望獲得批發權。中海油集團公司總經理傅成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各種因素來看)中海油最應該做(成品油經營的公司),但是至今還沒有得到資格。”
傅成玉的表態再次反映了中海油進軍下游的決心。去年年初,中海油通過和上海最大的民營石油集團——上海星城石油公司簽署協議,以“油源換股權”方式獲得后者50%以上的股權,從而間接獲得后者的20座加油站、1.66萬立方米的油庫。“中海油成為繼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后的另一家得到成品油批發資質的央企并不是一件難事。”業內人士指出。
與之同時,國外石油寡頭對此也非常感興趣,據悉,BP從去年12月開始,便已經向有關部門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
民營都在“隔岸觀火”
雖然細則已經出臺,但是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卻表示,無論是跨國石油商還是民營石油商,目前大都對兩類牌照持觀望態度,申請經營許可的很少。
“我們也在等待。”有廣東民營企業向記者表示:“以我們現在的實力,拿牌并不容易,我們希望能先看到有成功的例子。”他還樂觀地說,“先讓BP、殼牌等國外的大石油企業嘗嘗‘頭啖湯’吧。”
有關業內人士指出,就目前大量民營石油商的力量而言,拿到成品油批發牌照尚待時日。“牌照細則雖然出臺了,但是條件還是比較苛刻的,”他指出,“尤其中國成品油市場的零售價歸發改委控制,即使開放了批發市場,在目前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倒掛的情況下,批發權是否到手意義不大。”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憑著在中國國內市場的壓倒性的市場占有率,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主導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格局不會改變。但是,國際大石油公司憑借著其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營銷技巧等,在中國成品油市場上將具有很大的競爭力。中國成品油市場上的競爭,主要表現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為首的中國公司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競爭。未來的中國成品油市場將是具有競爭力的、包括中國和外國的3至6家巨型公司的天下。”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韓學功曾經向媒體表示。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還表示,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基本不會受新規出臺的影響,因為目前放開的只是市場準入而不是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