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大慶石油學院的畢業生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的響亮回答。這種信念既來自于學校的鐵人精神教育,更來自這些年輕學子的人生感悟。大慶石油學院一屆又一屆畢業生,踏著鐵人的足跡,毅然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面向基層,甘愿吃苦,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基層實際工作的磨練使他們增長了才干,他們正在成長為祖國建設的優秀人才。
畢業的日子又要來臨,年輕的朋友們不妨認真地想一想: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大慶石油學院同學們的人生選擇,可供你們借鑒。
錦繡河山美如畫
祖國建設跨駿馬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
頭戴鋁盔走天涯
……
我為祖國獻石油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摘自《我為祖國獻石油》
一首老歌,仍在被傳唱;一種精神,依然在延續。
這首老歌叫《我為祖國獻石油》,它曾激勵著上個世紀60年代以后的熱血青年去創業、奉獻;這種精神是鐵人精神,我國第一代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事跡曾鼓舞著人們去拼搏、創造。
在這首老歌和這種精神誕生的地方,走出了一批批大慶石油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懷揣著理想和激情,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建校46年來,10萬畢業生中超過80%到基層工作,涌現出大批優秀人才;2006屆畢業的4900多名本科生中,已有近3000人與用人單位簽約,其中90%以上將到基層工作,石油工程學院、地球科學學院學生全部去了基層。
“去基層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這是一件應當去做而且值得去做的事。”
“遠看是要飯的,近看是搞勘探的”。這是人們給勘探工打的比喻,即便在一身油一身土的石油工人眼中,整天背個小包,風吹日曬的勘探工也絕對夠艱苦的了。
文文靜靜的張雪梅不久就要成為一名勘探工。從外公這輩算起,張雪梅已是大慶油田的第三代子弟,從小受家庭熏陶,高考填報志愿,她毫不猶豫地把大慶石油學院列為第一志愿,成為資源勘察工程02級2班的一位大學生。
轉眼到了畢業的時候,張雪梅高高興興地選擇去大慶油田。她所在年級的3個班50多人,除了上研究生的,其余同學全去了油田。
雖然是獨生女,家人卻都支持她下基層。張雪梅說:“去基層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這是一件應當去做而且值得去做的事。”
“年輕人都要去享受,那怎么行?有了國家才能有個人。”外公滕明德經常教導她說。當年他便是響應國家號召,從玉門油田出發,坐了3天多火車趕到大慶油田參加會戰。雖然吃不飽飯,住著干打壘,但他們卻始終斗志昂揚。“我們在玉門油田的時候就知道鐵人王進喜,工人們很佩服他,一舉一動都向他學習。” 滕明德說。
“去油田工作職位不高,薪水不多,但我會像父輩那樣快樂地生活和工作。”張雪梅說。她無數次聽家人講述過鐵人王進喜的故事,高中讀的是鐵人中學,進入大學,她參加的許多活動都與鐵人精神有關,甚至排練的舞蹈表現的也是當年人拉肩扛的生產場面。大慶,是生她養她的地方,而鐵人精神則給了她動力和信念。
旁白:受鐵人精神感染的遠不止張雪梅一人,大慶石油學院的學生始終接受著鐵人精神的熏陶。學校在鐵人紀念館、1205鉆井隊等地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生入學后,就被帶到各個基地,觀看鐵人事跡,觀看新時期鐵人科技成果展等,接受鐵人精神教育。在學校開展的各類社團活動中,以鐵人、鐵人精神為主題的活動隨處可見。在每一屆大學生中,都有許多學生圍繞鐵人精神選擇題目,撰寫畢業論文。隨著對鐵人精神的深入了解,同學們認為,選擇了石油專業就應該和石油、井架打交道。
“學石油當然要去油田,西部很需要人,我的知識能夠有用武之地”
石油工程專業02級4班的楚天祥網名叫“冰山上的來客”,他來自新疆伊犁新源縣的一個小鎮,畢業后他將回到新疆,去土哈油田工作。
“我是一個農家子弟,吃苦算不上什么。”楚天祥笑著說。4年前,當他告別家人,獨自一人踏上異鄉求學路的那一刻,他就暗暗地想:“好好學習,畢業了一定回來。”大學4年,除了業余時間打打籃球、拍拍照,他把全部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全系570多位同學,他成績排56名。雖然成績優異,他卻決定不考研,為的是早日能參與實踐。他時刻關注著新疆油田的發展,把能找到的資料都找來研究。
今年寒假,他去了一趟土哈油田,盡管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眼前的一切還是出乎意料:除了喝的水是淡水,其他生活用水都是堿性很重的水;作業區建在戈壁灘上,風沙一年四季刮不停,卷起的石頭經常將窗戶玻璃打得粉碎;交通不便利,在值班的一個月哪兒都去不了;井隊上沒有一個女同志,男青年找對象很難。
即便如此,楚天祥沒有動搖信念。一些朋友不解地說:“你腦子進水了?!”年邁的父母起初希望他能去大城市,見他決心已定,只好作罷。
“學石油當然要去油田,西部很需要人,我的知識能夠有用武之地。”楚天祥信心百倍。
旁白: 基層苦不苦?苦!要不要去基層?去!去基層值不值?值!這是大慶石油學院的畢業生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作出的響亮回答。石油企業的總部雖然多數在地級城市,但是油井多數在偏遠的地方,生產生活條件很艱苦。大慶石油學院堅持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讓他們在石油生產一線實習,逐步樹立艱苦奮斗、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和生活態度。學校還制定和實施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如設立西部石油獎學金、鐵人獎學金等,對到西部和貧困縣就業的畢業生減免貸款等,從而激發了廣大畢業生投身艱苦行業、扎根基層的熱情。近3年來,學校在這方面投入了170多萬元,2000多名學生受到獎勵。多年來,學校到條件相對艱苦的石油行業就業的畢業生數保持在50%左右。
“在基層工作,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線生產的難題,同時也豐富了我的知識”
電話那頭的顏小寧有些靦腆,直說自己做的事算不了什么。
顏小寧的舉動并不簡單。2000年,她從大慶石油學院石油地質專業畢業了,來到勝利油田渤海鉆井公司固井研究所工作。第二年底,公司組織人員赴新疆開拓市場,顏小寧積極申請,成為唯一一名參與西部市場開拓的女工。
2002年3月,齊魯大地已經透露出絲絲暖意,顏小寧和同伴們來到新疆時,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氣溫一下子比山東低了20多度。
困難還在后頭。井隊上只有她一個女工,經常半個多月洗不上澡。第一次下井,套著好幾層防寒服的她還是被北風吹得透心涼。
比自然環境更難對付的是技術難題,北疆地層構造十分復雜,經常在一口井里既有高壓層,又有低壓易漏層,因而幾乎每口井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施工時往往既無參考資料,也無先例可供借鑒。
顏小寧利用晚上時間學習鉆研固井理論,結合實際應用驗證所學過的理論知識,總結、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攻克準噶爾盆地固井技術難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大伙兒稱贊這位肯吃苦肯鉆研的山東姑娘是“綻放在沙漠戈壁的沙冬青”,她也因此獲得了勝利油田“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在基層工作,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線生產的難題,同時也豐富了我的知識。”顏小寧說。在研究所工作時,她很少有下井的機會,時常是坐在辦公室里分析數據。在基層,她接觸到許多從前沒有接觸到的東西。
旁白:在基層起步、創業,這是大慶石油學院絕大多數畢業生的成長軌跡。近年來一些大學生擇業觀出現偏差,過分追求都市環境、物質生活,認為基層待遇差、條件艱苦,在基層工作低人一等。大慶石油學院在學生中進行“什么是人才,怎樣成才”的學習教育活動,經常請校友來現身說法。“在沒解決認識問題時,學生不會自覺去基層。”黨委書記孫彥彬說:“我們的教育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并且貫穿大學的始終。學生們通過幾年學習,絕大多數把就業的目標放在基層,去油田工作已成為他們的自然選擇。”
在大慶石油學院,人人都會唱《我為祖國獻石油》這首歌,而在大學生藝術團還有一首保留曲目:《到西部去》: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投入時代的洪流中,打造一個新世紀
……
一批又一批畢業生就這樣豪情滿懷地走出了大慶石油學院,將他們火紅的青春投入到火熱的建設中。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