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桶原油注入鎮海基地 開啟“儲備長征”
當下,架構中國石油儲備體系,民營石油企業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可或缺。
上周,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已正式啟動。據悉,已有300萬桶俄羅斯烏拉爾原油被注入中石化集團的浙江鎮海基地。業內專家對外稱,此舉標志著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終于實現了零的突破。
戰略石油儲備興起是在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給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形勢下,石油儲備由此應運而生。而中國起步很遲,直至1993年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動議才被提出。
據悉,按照石油儲備計劃的整體布局架構,中國石油儲備體系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準備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按計劃,明后兩年其它三大石油儲備基地大連、黃島、舟山也將陸續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中國總的石油儲備能力將超過30天。
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錠明,將此次鎮海基地注油喻為是中國石油儲備體系這一“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并認為構建石油儲備體系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比如相關石油儲備管理辦法的制定、符合中國需求的儲備規模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眾所周知,在中國油氣領域里,目前,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是三大主體,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在完成國家石油儲備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而有專家坦言:架構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必須考慮商業運作,民營油企的力量不能被小視。
從國際發展經驗來看,打造多元化的石油儲備體系是主要方向。像體制比較健全的歐美、日韓等國家,都有商業石油公司、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并占據著很大的份額。據悉,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而日本166天的石油儲備天數中,民間儲備為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
而事實上,中國民營油企的自身實力也為“藏油于民”提供了有力條件。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民營石油企業有8萬余家,擁有100萬員工,近4萬座加油站,3000萬噸倉儲能力,2500萬噸碼頭吞吐量,年銷售石油總量近1億噸,約1萬億資產。
打造多元化的石油儲備體系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此前哈爾濱石油體制改革論壇上,民營油企曾聯合發起上書,向國務院有關領導和主管部門提出“藏油于民”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建議。
此建議書指出:民企參與國家石油儲備,可以使國家受益、民企獲取合法的生存發展空間。對于國內,有利于減少國家財政收入,降低國家石油儲備成本。對于國外,可以使民企發揮其經營靈活、信息靈通、目標小的優勢,形成多元化、多成分的海外兵團,使收購油源的行為更靈活。
對架構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國家有關部門亦在戰略考量。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吳國華處長表示,該部高度重視石油企業各類企業發展的問題,而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鳳起也指出,中國戰略石油儲備應該讓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兩條腿走路”,同時讓民營企業也參與進來。
盡管官員們對“藏油于民”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直至目前,記者尚未看到一個官方的決策性文件出爐。或許這個問題會在下一步得到解決,但這個“下一步”是否不應來得太晚。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