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國際問題專家
俄羅斯總統普京取得了一場關鍵性的勝利。5月12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決定,將沿里海修建新的天然氣管道,以便更多的中亞天然氣由土庫曼斯坦經哈薩克斯坦向北“流入”俄羅斯。此外,三國還準備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同修補蘇聯時期建造的天然氣管道。
毫無疑問,在爭奪中亞豐富的能源以及天然氣管道走向的“戰斗”中,克里姆林宮暫時占得上風。即便西方媒體也承認,此舉將加強莫斯科在中亞能源管線方面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這同時也是對美國和歐盟“策反”中亞國家努力的一大打擊。其實,圍繞中亞影響力的較量早有清楚的歷史記錄,還在19世紀,俄國與英國就曾為此大打出手。
普京的勝利標志著西方的一次挫折,也使此間在波蘭舉行的“反俄羅斯能源峰會”感到尷尬。這次原定由波蘭、烏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哈薩克斯坦5國元首參加的能源會議,主要是用來商討尋找俄羅斯以外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國的。但由于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缺席,會議由“五角星”變成了“四邊形”,而最令會議組織者難堪的是,納扎爾巴耶夫卻跑去與他們針對的目標會面并簽訂了協議。
同樣大為光火的,還有美國副總統切尼。僅僅是在一年前,也是這位哈薩克斯坦總統,與到訪的切尼簽署了原則性協議,準備新建一條穿越里海的輸油管道,以緩解俄羅斯對中亞腹地至歐洲天然氣輸送的牢牢掌控。這曾經令切尼這位美國能源戰略的“大管家”感到欣慰,也使他看到了促進中亞國家減少對俄羅斯依賴的希望,那條始發于中亞,經由阿塞拜疆、土耳其通往歐洲的油氣管道正是他渴望留在任內的標志性建筑。
但問題是,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力遠不是華盛頓想象的那樣容易被“分解”,而以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為代表的中亞國家也十分善于在大國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就像納扎爾巴耶夫曾經表示過的那樣,“在國際社會中尋求戰略伙伴十分重要,哈繼續將俄羅斯列為哈發展的第一戰略伙伴,中國第二位,美國第三位?!?br> 而在談到俄美關系時,納扎爾巴耶夫也曾含蓄地表示,“我認為俄美之間沒有沖突,雙方很快就會友好地交換意見。我們都應該習慣讓每個獨立的國家采取自己的政策解決自己的問題。我認為這對大家都有好處。”
由此可見,哈薩克斯坦政府確定的國家發展戰略基調正是利益、務實和平衡。土庫曼斯坦的戰略選擇也與此相似,并未因尼亞佐夫總統的去世而改變。此前華盛頓說服尼亞佐夫繼任者改變油氣出口策略的愿望似乎已經落空。
這一切,正是普京樂于看到的。還是在去年5月于國家杜馬發表年度講話時,普京就特別強調了加速修建能源管道的必要性,以便“使石油和天然氣的供貨渠道多樣化”。而此番出訪中亞,則既有著提升油氣供給安全的考慮,也堪稱是增強集體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普京看來,保障能源安全和強化地緣政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油氣合作的本身,也正是更密切地凝聚三國關系的特殊媒介。也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在回答是否會吸引其他國家參與管道建設中來的問題時,普京很干脆地說:“不需要,三個國家就足夠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普京出訪中亞,與此前出訪中東,都有著深刻的地緣政治意義,也微妙地暗含著反制美國“戰略包圍”的潛臺詞。盡管美方一再解釋東歐導彈防御系統“并非針對俄羅斯”,盡管賴斯在5月14日抵達莫斯科前也一再聲稱俄羅斯與美國之間不存在新一輪“冷戰”,但克里姆林宮卻堅信“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為善”與“強身健體”似乎也并不矛盾。
事實上,幾年前普京就曾談到必須建立類似歐佩克那樣的天然氣輸出國組織,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亞國家則可以成為這個組織的核心———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開采國之一。換句話說,即便其他國家暫時不參與進來,只要這四個國家聯手,對世界天然氣市場的影響就已經是不容忽視了。
還是在許多年前,普京就曾寫過一篇題為《俄羅斯應該利用它豐富的能源儲量贏得地緣政治優勢》的論文,詳細闡述了他的能源地緣政治的主張。而今,身為克里姆林宮主人的他,正在堅定不移地實踐著自己年輕時代的設想,而與美國逐鹿中亞,也只是他的能源大棋局中的一步,并且這一博弈將不會因明后年普京和布什的相繼離任而停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俄羅斯總統普京取得了一場關鍵性的勝利。5月12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決定,將沿里海修建新的天然氣管道,以便更多的中亞天然氣由土庫曼斯坦經哈薩克斯坦向北“流入”俄羅斯。此外,三國還準備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同修補蘇聯時期建造的天然氣管道。
毫無疑問,在爭奪中亞豐富的能源以及天然氣管道走向的“戰斗”中,克里姆林宮暫時占得上風。即便西方媒體也承認,此舉將加強莫斯科在中亞能源管線方面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這同時也是對美國和歐盟“策反”中亞國家努力的一大打擊。其實,圍繞中亞影響力的較量早有清楚的歷史記錄,還在19世紀,俄國與英國就曾為此大打出手。
普京的勝利標志著西方的一次挫折,也使此間在波蘭舉行的“反俄羅斯能源峰會”感到尷尬。這次原定由波蘭、烏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哈薩克斯坦5國元首參加的能源會議,主要是用來商討尋找俄羅斯以外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國的。但由于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缺席,會議由“五角星”變成了“四邊形”,而最令會議組織者難堪的是,納扎爾巴耶夫卻跑去與他們針對的目標會面并簽訂了協議。
同樣大為光火的,還有美國副總統切尼。僅僅是在一年前,也是這位哈薩克斯坦總統,與到訪的切尼簽署了原則性協議,準備新建一條穿越里海的輸油管道,以緩解俄羅斯對中亞腹地至歐洲天然氣輸送的牢牢掌控。這曾經令切尼這位美國能源戰略的“大管家”感到欣慰,也使他看到了促進中亞國家減少對俄羅斯依賴的希望,那條始發于中亞,經由阿塞拜疆、土耳其通往歐洲的油氣管道正是他渴望留在任內的標志性建筑。
但問題是,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力遠不是華盛頓想象的那樣容易被“分解”,而以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為代表的中亞國家也十分善于在大國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就像納扎爾巴耶夫曾經表示過的那樣,“在國際社會中尋求戰略伙伴十分重要,哈繼續將俄羅斯列為哈發展的第一戰略伙伴,中國第二位,美國第三位?!?br> 而在談到俄美關系時,納扎爾巴耶夫也曾含蓄地表示,“我認為俄美之間沒有沖突,雙方很快就會友好地交換意見。我們都應該習慣讓每個獨立的國家采取自己的政策解決自己的問題。我認為這對大家都有好處。”
由此可見,哈薩克斯坦政府確定的國家發展戰略基調正是利益、務實和平衡。土庫曼斯坦的戰略選擇也與此相似,并未因尼亞佐夫總統的去世而改變。此前華盛頓說服尼亞佐夫繼任者改變油氣出口策略的愿望似乎已經落空。
這一切,正是普京樂于看到的。還是在去年5月于國家杜馬發表年度講話時,普京就特別強調了加速修建能源管道的必要性,以便“使石油和天然氣的供貨渠道多樣化”。而此番出訪中亞,則既有著提升油氣供給安全的考慮,也堪稱是增強集體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普京看來,保障能源安全和強化地緣政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油氣合作的本身,也正是更密切地凝聚三國關系的特殊媒介。也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在回答是否會吸引其他國家參與管道建設中來的問題時,普京很干脆地說:“不需要,三個國家就足夠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普京出訪中亞,與此前出訪中東,都有著深刻的地緣政治意義,也微妙地暗含著反制美國“戰略包圍”的潛臺詞。盡管美方一再解釋東歐導彈防御系統“并非針對俄羅斯”,盡管賴斯在5月14日抵達莫斯科前也一再聲稱俄羅斯與美國之間不存在新一輪“冷戰”,但克里姆林宮卻堅信“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為善”與“強身健體”似乎也并不矛盾。
事實上,幾年前普京就曾談到必須建立類似歐佩克那樣的天然氣輸出國組織,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亞國家則可以成為這個組織的核心———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開采國之一。換句話說,即便其他國家暫時不參與進來,只要這四個國家聯手,對世界天然氣市場的影響就已經是不容忽視了。
還是在許多年前,普京就曾寫過一篇題為《俄羅斯應該利用它豐富的能源儲量贏得地緣政治優勢》的論文,詳細闡述了他的能源地緣政治的主張。而今,身為克里姆林宮主人的他,正在堅定不移地實踐著自己年輕時代的設想,而與美國逐鹿中亞,也只是他的能源大棋局中的一步,并且這一博弈將不會因明后年普京和布什的相繼離任而停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