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宣布成立次日,試運行近一年的鎮海石油儲備基地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從1993年開始醞釀,到2003年正式批準,中國的石油儲備工作前期工作一共用了10年的時間。石油儲備被人們寄予了厚望。
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自從我國成為石油進口國后,原油價格一路上升,使我們不得不為進口支付越來越高的成本。來自商務部的消息顯示,去年1至10月,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49%。這樣的比例將使我國能源需求隨時面臨潛在的危險。與此同時,國際原油價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續攀高。進入新年,國際原油期貨價格1月2日在歷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
各國的經驗證明,建立戰略能源儲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費國家不僅多方開辟石油生產、供應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儲備,以穩定供求關系、平抑市場價格、應對突發事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也相應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國繼續力求在國際石油事務中起主導作用,加大對歐佩克產油國的壓力,同時啟用戰略石油儲備,加快能源多元化,減少對歐佩克的依賴。歐盟各國政府在高油價沖擊下加強了聯合行動。美國和日本曾憑借動用石油戰略儲備,安然度過1973年的石油危機;在本輪石油上漲行情中,日本因為儲備充足,受到的經濟影響遠遠小于中國。
能源專家查道炯表示,戰略石油儲備不但可以調整經濟發展方式,還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于發生或頻繁發生。經驗證明,在石油生產出口國集團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經濟動機為出發點的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狀況并不樂觀。有數據顯示,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石油公司為主進行的商用儲備,總數量不超過使用21天。而已經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美、日、德、法等發達國家,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可分別滿足其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費。自2004年6月,首批4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開始建設以來,目前,鎮海石油儲備基地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大連、黃島、舟山石油儲備基地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將于2008年底全部建成,總儲備能力為1600萬立方米,可以滿足16天的需求。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陳德銘曾表示,目前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量在200萬噸至300萬噸之間。2010年前石油儲備將增至1200萬噸,達到相當于30天進口量的石油戰略儲備規模。這個目標離發達國家90天的儲備量差距很大,我國的石油儲備還需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事實上,在國際背景下,我國能源儲備問題已經是影響到國際能源領域的大課題。油源如何解決,制度如何完善,措施如何制定,動用的條件等,只有當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石油儲備體系來。
從當前來看,關于戰略儲備的模式,可行的來源有三個。第一是在國際市場上采購,這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受到指責最多的方式。有專家表示,如果中國在高油價下大舉采購,不但會為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還會提高需求預期,進一步提高國際價格。第二個方式是用份額油積累,份額油是指中國公司海外區塊的權益產量;第三種方式是使用我國石油公司本土的產量。其實,對大多數人看來,其實后兩種方法,也一樣會減少整個市場的供應,它和第一種方式沒有本質不同。
從建設性質來看,我國實行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以國家儲備為主的方針,爭取建成相當于90天石油進口量的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國家儲備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證穩定供應;企業儲備是生產經營使用的周轉性石油儲備。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應嚴格分開,以保證國家儲備庫的石油在數量和質量上準確無誤。確切地說,在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成立之前,中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儲備,現有的原油、成品油儲罐屬企業儲備,不能用作戰略儲備功能。專家指出,以前中國并沒有所謂企業義務儲備,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三大石油集團所儲備的石油只是用于周轉用的商業性質的儲備。
此外,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已經成立,儲備基地已經驗收,而相關制度還沒有確立。人們關心的是,作為石油儲備體系健全的一個標志,《國家石油儲備管理條例》何時出臺。
因此,不論是管理制度,還是實際措施,目前我國的石油儲備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石油企業和國家應付突發事件的需要,中國的石油儲備真正要完備還有一個過程。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