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管道流淌記憶,巍巍煉塔見證發展。
金陵石化,棲霞山下、長江岸邊的一座千萬噸煉油基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以煉油為主業,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老企業。
雖然界區道路兩旁的大樹已略顯滄桑,置身于內卻處處能感受到她的生機與活力,金陵石化寶刀不老的奧秘何在?
在石油資源日益緊缺,油價不斷高企的今天,金陵石化人明白,企業要發展,必須在堅持環境友好、產品清潔的基礎上,通過裝置適應性改造和煤制氫結構調整,把劣質原油盡可能多地轉化為優質成品油,持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贏利能力。
加熱爐改造,每年為企業增加銷售收入數億元
近年來,我國加工原油劣質化趨勢明顯,原油硫含量、酸值逐年上升。
據總部煉油事業部統計,2009年中國石化煉油企業加工高硫、高酸劣質原油的比例達到49%,含硫、含酸原油的比例達到80%。
“不煉含硫油甚至高硫油,企業的競爭能力會大大削弱,所以煉油企業必須適應原油劣質化的趨勢。在總部部署下,金陵石化被確定為首批加工進口含硫原油基地。”金陵石化技術質量處處長杜平介紹。
那么,如何用最劣質的原油煉出最優質的產品?金陵石化人不斷思索著。
手有金剛鉆,敢攬瓷器活。金陵石化充分利用焦化裝置“胃口好,不挑食”,什么渣油都能“吃”的特點,加大劣質油的加工力度,調整產品結構,充分發揮裝置改造的潛力,將裝置用足、用活。
2009年,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引進國內最新研制的高裂解度延遲焦化加熱爐技術、焦炭塔自動底蓋機技術和回收裝置低溫熱等技術,對加工渣油的主要裝置進行擴容節能改造,使裝置年加工能力提高15%,達到185萬噸。
“加熱爐的改造顛覆了原有觀念,傳統的加熱爐不再是從前簡單的加熱器,而是融入了‘反應器’的功能。這樣,原料油在加熱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停留時間,使裂解深度提高,進而使輕質油收率有所增加。”金陵石化副總經理高躍說。
“改造后的焦化裝置,不僅產能提高,輕油收率也提高了3%,焦炭產率降低了1.67%。以全年加工渣油180萬噸計算,可增產各類輕質油品5萬噸以上,減少石油焦產量近3萬噸,為企業增加銷售收入數億元。”
“煤代油”制氫,全年原油加工可降低成本2.4億元
原油資源日益珍貴,產品標準日益嚴格,精細管理成為家喻戶曉的法寶,如何適應新變化,考驗著金陵石化人的智慧。及時優化加工工藝路線,是金陵石化的破題之道。
“焦化路線相對污染會大一點,而且產品附加值也不太高,畢竟生產過程存在20%以上的產焦率。”高躍指出了焦化工藝的最大癥結。
專家指出,在石油資源日益寶貴的今天,從充分利用原油資源的角度看,如果想獲取更多符合環保要求的輕質油品,將原油“吃干榨盡”,加氫技術就要技高一籌。
“與現在的新型煉廠相比,老企業確實在技術經濟指標等方面存在差距,我們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裝置,逐步淘汰落后產能,調整工藝路線,不斷縮小與先進企業的差距,努力走在煉油行業的前列。”高躍向記者描繪了這座長江之濱的老企業的未來。
高躍介紹,金陵石化將建設180萬噸/年單系列渣油加氫裝置,以改善產品結構,更好地滿足產品需要。“再過幾年,隨著渣油加氫裝置上馬,我們將淘汰Ⅱ號焦化裝置,焦化生產能力將逐步下降至目前的一半”。
這么大用量的氫氣來自何方?金陵石化的“底氣”來自于他們已經滿負荷投用的煤制氫裝置。
2003年,公司投資10億多元引進美國德士古技術,用水煤漿制氫替代以往使用石腦油制氫,年產氫氣9萬噸。近5年,公司煤制氫裝置將同類裝置長周期運行紀錄一再刷新,源源不斷地向煉油精制裝置提供大量低成本氫氣。
在高躍看來,煤制氫能夠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由于成本僅為用油制取氫氣的三分之一,煉制氫氣成本大大降低。每噸煤制氫氣目前供應價格比油制氫氣成本低4000元,以年供煉油裝置6萬噸氫氣計算,僅此項全年可降低原油加工成本2.4億元。而原用于制氫的石腦油投向市場,可進一步增加金陵石化的石腦油供應量,提高油品的商品率,使集團公司的整體布局優勢充分體現。最重要的是煤制氫節省了寶貴的石油資源,更符合我國“多煤少氣貧油”的能源結構現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加工損失率每降低0.1個百分點,就能節約5000多萬元
在煉油板塊上半年“比學趕幫超”活動獎牌榜上,金陵石化一舉奪得11項競賽項目中的5枚金牌,戰績輝煌。
其中,加工損失率的降低最引人關注。
“目前,原油加工損失率已從去年的0.59%降到了0.44%。公司今年原料油加工量將達到1500萬噸,加工損失率每降低0.1個百分點,就能節約1.5萬噸油,如果1噸油按3500元計算,能節約5000多萬元,效益非常可觀。”金陵石化副總工程師居正宇給記者算了筆賬。
來到廠區,煉油一部各裝置外操室里,一些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容器擺放得整整齊齊。這些是用來干什么的?一打聽,原來它們是職工在設備檢修或發現泄漏時,專門用來接放流淌出的污油。
“油不落地,氣不上天”是金陵人給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居正宇介紹,以前14套生產裝置的污油分別通過管線送到中間罐區,現在各運行部通過污油回收罐和新加的回收管線,不再將污油外排至中間罐區,而是由各生產裝置自行收集回煉,實現“污油不出部”,內部產生,內部消化。如此一來,既減少了罐區因加溫切水造成的貯運損耗和能源消耗,防止污油在輸送途中揮發損耗,又減輕了污水處理廠的壓力,杜絕了廢水超標排放,保護了環境。
“就像我們買衣服一樣,中間商越多,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就越高。我們煉油一部有10套裝置,一年大概有4000多噸污油,如果送到中間罐區,至少會有1000多噸污油揮發損失。”煉油一部主任衛建軍心里有本賬。
至2010年7月底,金陵石化污油回煉已超過2萬噸,按每噸污油3000元計算,取得的經濟效益超過6000萬元。
同時,通過實行螺桿機運行臺數優化,I、II號加氫火炬停用操作等措施,運行部在節能降耗的同時,保證了火炬氣最大限度回收。
“今年1~7月,我們共回收火炬氣2.1萬噸,火炬氣回收設施的投資效益得到了充分體現。”居正宇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