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價機制再調整
2009年5月,由發改委操刀出臺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被稱為國內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在此之前,中國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一直廣為詬病,但新的定價機制在試行一年多后,收獲的卻是更多的質疑。
根據《辦法》規定: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發改委價格司即可相應調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價格。事實上,在辦法發布后的最初一段時間內,國家發改委的確根據規定比較及時地調整了油價。但一段時間后,這一調價機制就開始變得模糊。自今年6月1日發改委下調成品油最高零售限價后,已經是近3個月維持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穩定。但實際上,7月以來,成品油已經兩次達到調價窗口,但國內油價卻一直“按兵不動”,發改委不僅沒有調整成品油價格,反而對外發表尚未達到調價條件的言論,使得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進入“休眠期”,這引起業界對于“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否還在執行”的廣泛議論,業內人士質疑,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名存實亡”。
9月1日,國際油價跌破72美元/桶,國內油價參考的三地原油加權均價進一步向-4%的調價觸發窗口挺進。國內市場對于國家發改委下調油價的預期再次觸發,對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聲再次甚囂塵上。發改委模糊化的處理手法,被許多民眾認為是“追漲不追跌,維護石油企業壟斷利益”。而另一方面,石油企業對于目前的定價機制也頗有微詞。目前執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到了行將修改的邊緣。
國家發改委在成品油價格調整上,一直處于動輒得咎的兩難處境,發改委官員表示,目前的定價機制有市場化以及透明兩大好處,但弊端也很明顯,容易給市場制造投機機會。確定的一點是,只要發改委繼續掌控油價,這種兩難的境地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是不知道成品油價形成機制什么時候才能市場化。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