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批準中國石油(601857.SH)出資10.15億美元收購英國石油化工大型企業英力士集團旗下的兩家煉油廠部分股權。
據了解,中國石油收購股權的兩家煉廠分別為位于蘇格蘭的格蘭杰莫斯煉油廠和位于法國的拉瓦萊煉油廠,中國石油其中所占股權分別為51%和49%。
而對于中石油以及中石化煉油是否虧損的問題最近一直使兩大巨頭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收購歐洲這兩家煉油廠對中石油意義何在?而兩大石油巨頭的煉油業務又是否真的虧損呢?
收購歐洲煉油廠利弊并存
據了解,目前,格蘭杰莫斯煉油廠原油日加工能力為21萬桶,向蘇格蘭、英格蘭北部和愛爾蘭北部提供成品油;拉瓦萊煉油廠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貿易區,原油日加工能力也為21萬桶,可通過管道向法國、瑞士和德國南部提供成品油。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石油可借此建立新的國際化油氣運營中心,從而發展壯大下游產業。對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和市場配置,進入歐洲高端市場,建設歐洲油氣運營中心具有重要意義,符合中國石油在歐洲建立更廣闊貿易平臺、成為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目標。
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成品油消費呈下降趨勢,而成本又日漸高企,加上金融危機的打擊,跨國石油巨頭紛紛選擇退出煉油業務。
因此,此次收購對中石油來說,可謂機會和挑戰并存。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國外煉油不存在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的問題,如果管理水平跟得上,煉油虧損的可能性不大。
“這有利于對于中石油進入歐洲市場,擴大市場份額。可以進一步了解技術先進的國家是如何煉油的。”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但同時,他也表示,中石油在國內總是喊虧損,讓政府又減稅又補貼,那去國外完全是公平競爭的,國外市場稅收也很高,開拓國際煉油市場就不怕虧損了?國內沒有利潤,可以選擇把國內市場讓出來,讓民營企業進入,看看還會不會出現油荒之類的問題。
整個鏈條大賺
而要求補貼煉油業務不合理
數據顯示,一季度,中石油煉油虧損61.32億元;中石化虧損5.76億元,這是兩大集團自2008年煉油巨虧后的首次虧損。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更是表示,“如果按照現在的國際油價,中石化每煉一桶油將虧損20美元”。
而為緩解煉油板塊成本壓力,兩大巨頭已經向監管部門建議,要求減免成品油消費稅。
對于兩大巨頭“哭窮”,公眾早有微詞。
因為煉油虧損并不妨礙兩大集團整體盈利。一季報顯示,一季度,中石油凈利潤370億元,同比增長13.9%;中石化則凈賺205億元,同比增長24.49%。
林伯強認為,盡管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煉油業務虧損,但是其整個鏈條是盈利的,國家也會算這筆賬,不應該對某個環節進行補貼,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消費稅是否減免也不應由此來判定,而是要根據國際油價、庫存以及原油走勢。
地方煉廠賺錢兩大巨頭虧損?
而對于兩大巨頭煉油業務虧損,韓曉平并不認可。
他說:“他們把產業鏈中煉油板塊和采油板塊分開計算,只是為了向政府討價還價。一般我們所說的國際油價都是指輕質優質原油,這個當然是很貴的。而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用的是一些比較差的油,所以煉油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卻用最高的油價來給他們核定價格。”
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曾表示,在高油價背景下,中石化近年來調整了原油采購戰略,大量采購劣質原油。目前,中石化的原油比例中有超過70%的原油屬于劣質原油。
韓曉平還表示,目前的地方煉廠實際上是盈利的。它們虧損主要是因為沒有油源,是人為造成的,并不是真的虧。主要是由于它們進口油的配額很少,而且是進口燃料油來煉油。燃料油比較貴,這些企業用燃料油來煉完以后去賣,還能夠賺錢。而像中石油中石化擁有國內的優質資源,卻總是喊虧。
他還指出,是政府要有所作為的時候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要開放這個市場,民營企業把持的市場都沒有問題,電視機電腦什么時候鬧過“荒”,出現問題的都是央企把持的領域。央企也需要參與市場競爭,只有互相開放,引入競爭機制,這個市場才能正常起來,油荒電荒才有可能杜絕。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