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1年)的柴油荒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兩大民營石油企業協會不約而同地將造成柴油荒的矛頭指向國有石油企業控量銷售。6日,全國工商聯石油委員會的會長們在北京召開座談會,稱國有石油企業是導致此次油荒爆發的主要原因,他們的控量銷售導致民營加油站無油可加,最終促成今年柴油荒的出現。
此前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業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曾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達過類似觀點,他認為,由于油源過于向兩大集團手中集中,地方煉廠產能有限,民營加油站極易受制于兩大石油集團的批發量。
中石化對此卻有不同解釋,在發給本報記者的郵件中,中石化表示,近期柴油供應緊張與國際油價強勁反彈、季節性消費需求回升等因素有關。此前北京的一家媒體曾引用中石化的觀點說,柴油荒與部分社會經營單位囤積居奇相關。
兩大石油集團在其三季報中均表示,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的滯后性,導致煉油板塊業務虧損。接近兩大石油集團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兩大石油集團希望能夠縮短國內成平油調價的周期,而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業流通委員會曾特意為此上書相關部門表示反對,要求同時放開成品油的進口權。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宛學智向本報記者指出,柴油荒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供需矛盾,即國內快速發展對柴油需求量的不斷增加,與柴油相對供應有限之間的矛盾,這需要通過適當的途徑增加柴油的供給。
成品油進口權之利弊
成品油的進口權再度被舊話重提。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和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不約而同地再次呼吁,相關部門放開成品油的進口權,以緩解民營企業進油難的問題。
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6日說,全國約5萬家民營加油站的柴油基本上全部供應緊張,只能從中間商手中高價購油。他們認為,目前國際油價處于相對低位,放開柴油進口權將有利于增加市場供應。
宛學智指出,雖然不能確定放開成品油進口權就一定能夠避免油荒發生,但肯定能夠增加國內柴油供應,彌補柴油供應缺口,也可以增強國企的競爭意識,積極擴大柴油生產和供應能力。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的觀點要相對謹慎一些,他向本報記者指出,放開成品油的進口權,未必能夠解決柴油荒,鐵礦石進口權的放開就是先例,在放開后中國更加受制于人。
祝進一步解釋說,雖然現在不少民營企業號稱能夠從國外進到便宜的成品油,但這種購買并不具備長期穩定性,當進口成品油擁有較大盈利空間時,企業們可能都會一擁而上,但一旦國際油價高漲,國內油價相對處于低位,民營企業迫于成本壓力,未必會及時進口,這不利于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的穩定性。
柴油荒暫時緩解
占據市場近八成市場份額的兩大石油集團,正在試圖通過增加柴油產量和進口量,緩解國內的柴油緊張局勢,中石油在四川和新疆地區投入75萬噸柴油。
中宇資訊的分析師告訴記者,11月第一個星期,最早出現柴油荒苗頭的四川和成都地區柴油的批發價格有約1000元/噸的下調。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短時間內緩解柴油供應緊張局面,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要加大投入并增加進口,確保市場供應;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措施保證民營企業油源供應,同時也要防止民營企業囤油。
依據金銀島的監測,目前各地柴油的供應緊張局勢已得到緩解,各地柴油批發價格趨于穩定。
11月3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沿著京石高速前行,在河北境內并沒有看到沿途加油站有貨車排長隊加油。11月6日,在廣西桂林市內并未發現有貨車排隊加油。
破題需三方合力
盡管今年柴油荒不似去年兇猛,但幾乎每到春秋柴油需求旺季,都會卷土重來,破解柴油荒,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其中繞不過去的一環。
祝說,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價格的市場化程度明顯不夠,但完全放開市場,又會與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不相符合,在現有的框架下,也不利于油價的穩定,這個兩難的局面需要破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副所長鄧郁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破解當下的柴油供應困局,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國內油價調整頻率,更好地反映國際油價和市場供求的變化;其次要加快石油流通體制改革,給更多企業正常獲得原油的資格,增加競爭主體,增加油企煉油的積極性;最后可以適當放開成品油的進口權,適當加大柴油進口,更好地平衡當下的成品油需求。
“國內柴油荒頻繁發生,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價格不能及時反映市場變化,不利于發揮價格機制在調節市場供求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二是國內石油煉制能力未得到有效利用,表現為地方煉油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原油資源,地方煉廠開工率長期偏低?!?/p>
祝認為,首先應當縮短成品油調價的時間至6到10天,這樣能夠有效減少中間商屯油獲利的空間;其次,政府不能對市場干預過多,需要設定明確的框架,充當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其他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解決,該降的時候就降,該漲的時候就漲;最后,除了幾大國有石油集團外,相關部門可以考慮扶持更多的中型企業,解決當下的競爭不充分問題。
鄧郁松也表示,目前石油領域市場化改革仍相對滯后,要進一步推進石油領域的改革。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