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講,二次開發是油田開發史上的一場革命,同時也是上游開發業務發展的永恒主題。
11月18日,大港港西油田一區二四斷塊日產油304噸,創1966年投入開發以來歷史新高。這是大港油田落實二次開發理念,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不斷提高采收率的結果。這對年產量500萬噸的大港油田而言,貢獻不小。
2008年,中國石油提出老油田二次開發思路。當時在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有人說:“大港油田已開發40多年,是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老油田,而港西等小斷塊地下情況復雜,二次開發談何容易?”有專家說:“我們有技術優勢,如果不做到構型研究,不算徹底的二次開發。”這一理念,一石激起千層浪。
新技術重構新體系
2009年年初,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歧口一室擔起港西油田二次開發研究重任,研究項目成為股份公司老油田二次開發先導試驗重點項目之一。之后,港東、港中70平方公里轄區油田納入研究范疇。
技術路線走向是決定二次開發效果的主因。面對繁雜的老資料,怎么構建研究體系?勘探開發研究院打出“三重”技術路線圖。
一是重構地下認識體系。重復采集、處理和解釋地震資料,形成高分辨率的三維地震資料,并對其進行高分辨率、高密度新三維地震資料的精細構造認識,精細刻畫河流相儲層單砂體內部建筑結構,并提出單砂體研究概念,使研究精度由構造深入到單砂體。
二是重構井網結構。以重建井網結構為核心,從第二輪開始,井距加密到200米左右;對井網層系進行重組優化,結合新型工藝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水驅控制程度,最終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三是重建地面工藝流程。以港西油田為核心的大規模地面工藝簡化優化,為二次開發構建了綠色通道。
科研人員利用高分辨率三維地震資料和高密度井網資料,井震集合、動靜結合,綜合應用多種技術手段,提高復雜斷塊油藏認識精度和剩余油分布認識可靠程度;通過開發層系和注采井網優化重組,以及深部調驅技術應用,提高油藏水驅控制程度和水驅波及系數,使新井油層鉆遇率和單井產量穩步提高。
當年年底,“港西油田二次開發方案研究”和“港西復雜斷塊油藏高含水期精細挖潛工業化試驗”等項目獲得較好實施效果,并順利通過股份公司專家組評審和驗收,大港油田二次開發研究技術在業內贏得好評,為渤海灣等類似老油田開發提供了借鑒,起到了先導示范作用。
新成果積淀新經驗
大港油田高級技術專家陶自強說:“強化三維地震資料應用,細化砂體內部結構刻畫,量化剩余油潛力分布研究,深化開發井網層系重組,優化調驅體系配套技術,固化地面配套工藝流程,看似簡單的‘六化’技術對策,是科研人員嘔心瀝血的結晶?!?/p>
這些技術對策使大港油田二次開發如虎添翼。在港東一區和港西油田,二次開發優選新井井位397口,預計方案實施后新建產能53.12萬噸,10年累計增產原油339.9萬噸,提高水驅采收率5個百分點以上,創下短期內完成優選新井之最。港西油田二次開發方案獲股份公司優秀方案獎。
港東與港西油田先后實施新井井位129口井,新建產能26.43萬噸,累計產油17.89萬噸。港東油田打出平均日產80噸的高產井。港西油田一區二四斷塊日產油304噸,創1966年投入開發以來歷史新高,含水率下降12個百分點以上,整體從高含水開發階段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含水開發階段。
油氣開發認識程度精確到兩米、研究對象精確到單砂體的微構造,這是大港油田二次開發的亮點,也是其成功的秘訣。陶自強說,其成果相當于發現了4000萬噸儲量。
“十一五”二次開發方案匯報時,兩院院士評價大港油田二次開發“工作最細,研究深度最深”。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