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慶油田勘探部的部分職工正忙著“搬家”,為來年尋找新的資源做準備。“我們是油田的先遣軍、龍頭,等找到油氣了,我們就該去新的地方了,相當于探險。”1月24日,勘探部經理席勝利對記者說。
“勘探無止境”
在7萬多人的長慶油田,勘探部僅有61人,如果加上前線項目組聘用人員,也才三四百人,可責任重于泰山——近年來,每年交付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均占中石油的50%左右。
在他們腳下,是著名的鄂爾多斯盆地。這片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南北近千公里,東西五六百公里,橫跨陜、甘、寧、內蒙古、晉五省(區)。作為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這里埋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他們的職責就是把油氣資源從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地下找出來。長慶的勘探者最早發現的是靖邊氣田。“早期儲量達4000多億立方米,2012年通過一年勘探一次性新增儲量2000億立方米,使靖邊氣田的儲量超過6000億立方米,按年產55億立方米算,可以穩產到2022年,這在碳酸鹽巖氣藏中是很厲害的。”
長慶勘探給我們的更大驚喜卻是蘇里格氣田。“從2007年開始,已連續6年新增儲量超5000億立方米,使蘇里格氣田儲量規模近5萬億立方米,這個規模是世界級的。”
剛剛過去的一年,他們僅氣井就完鉆了百余口,為國家新增三級儲量超1萬億立方米。至此,長慶油田天然氣儲量已增至近5萬億立方米,連續8年儲量增長居中石油之首,產量也由2005年的75億立方米劇增到現在的290億立方米。然而,在廣袤的鄂爾多斯盆地上,他們只勘探了盆地資源量的30%,更廣闊的區域在等著他們。
“4個多月打了108口井”
石油人苦,勘探人是苦中之苦。特別是近年來,社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持續高漲,勘探人只能加快腳步、不敢稍歇。
差不多每個勘探者都會說:“我們去的都是新地方,沒有路,沒有后勤,所以比開發更艱苦,住帳篷、吃冷飯、走便道都是家常便飯。”
李明瑞,長慶油田勘探部地質科科長,2002年畢業來到勘探部,正好趕上油田大發展,經歷了上產的整個過場,艱辛備嘗。“剛來時,部里一年打一百來口井,現在一年五六百口,人員沒增多少,難度越來越大。”他說。
至今,他經常夢回到一個場景:大家在沙漠公路上奔走。那是2003年,剛來項目組的他和老師傅們在陜北吳起找油。當年儲量任務重,鉆井工作量大。前后數月,項目組每天都要從吳起到百公里外的多個打井工地跑一個來回。工作量之大、節奏之緊張超乎想象。
蘇里格氣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毛烏蘇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它和靖邊、榆林等長慶氣田一起承擔著向北京、天津、上海、西安、銀川、榆林、呼和浩特等十多座大中型城市供氣的任務。從2007年規模勘探開始,經過短短的6年時間,就形成了規模儲量超4萬億立方米的整裝大氣區,其規模儲量之大,勘探速度之快,均創造了中國天然氣勘探史上的奇跡。同時,它艱辛的勘探經歷也是長慶勘探者在“磨刀石上鬧革命、在低滲透謀發展”的一個縮影。
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全年需要完鉆上百口探井、提交5000億立方米儲量。從啟動到試氣,總共打井時間只有4個多月。“一口井3800多米,一般需要一個多月。上百口探井,相當于每天打一口啊。”時間緊、任務重,最高峰的時候,一共上了53部鉆機、53支錄井隊、37個試氣機組,還有6個測井隊。探井都很分散,路途遙遠。最多的時候,監督和技術人員平均每天跑8口井,每口井都要查進度、質量、安全,至少得停留一個小時,只能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很多勘探部員工4個月沒回家。可是,項目組員工沒有任何怨言。一位技術人員說:“自己多辛苦一點,多找一點儲量,長慶就能多產一點氣,祖國各地的人民就能在冬天多享受一點溫暖,我心里也暖和著呢。”
侯雨庭,長慶油田勘探部副總工程師。作為勘探前線的重要技術人員,他在沙漠、黃土塬、深溝里摸爬滾打多年。有一年,他和項目組在榆林一座黃土山上打井。這時大隊伍還沒上,他帶著七八個人,幾臺設備先上去修井場。山高坡陡,地方來的鏟車司機見了害怕,說不想把命搭上。侯雨庭和同事們卻沒有退路,他們支起帳篷,架起鍋灶,干了一整月,才拿下了這口“釘子井”。
也正是在這口井上,他們首次改打直井為水平井,結果獲得了高產氣流。“這是破天荒的事,真是羊群里突然出了個駱駝。”
“勘探人都是這樣”
還在數天前,蘇里格天然氣勘探項目組的“搬家”正抓緊收尾。不料,鉆井組班長王進海80多歲的父親病發住院。接到電話,他焦慮不安,吃睡不香。可是上百人的大搬家不可能因為一個人停下來,每個人經管的設備、資料也沒辦法請別人代勞。最終,他還是沒有回去。這邊的工作一點也不容馬虎,那頭對老父的牽掛、歉疚只能埋在心里。
“勘探人都是這樣,誰有困難都得克服。”
在烏審旗那年,工程特別緊張,父親病重,李明瑞也只能干著急回不去。后來病危,他頭天趕回去,父親第二天就去世了。永遠的傷痛留在了心里。“沒伺候,沒盡到自己的責任,什么叫忠孝不能兩全……這些事都不是一兩件。”
2010年,侯雨庭任靖邊氣田項目部副經理。為了保當年的新增儲量,從5月到10月,組織1000多人施工,最高時上了25部鉆機、21套試氣機組,整天在井上忙碌,連續半年沒回過家。加上愛人也在油田,無奈之下,只好把女兒托給外地的親戚照顧。
2011年8月,在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麻黃梁鎮劉家畔大隊花豹村部署了盆地東部首口天然氣水平勘探—榆平1井,要求當年完鉆。該區外協關系復雜,水平井鉆井難度大,時間緊、任務急,很多人認為很難完成任務。侯雨庭和他的項目組團隊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大家的疑慮,整整4個多月沒回家。當時,任項目副經理的崔子岳聞聽媳婦生病住院,卻無法在身邊照料時,在電話里偷偷地哭了。
“長年在外,哪個勘探人沒有一肚子的辛酸故事?”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