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11月20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報道,這段時間,一件事引起了很多人關注。有媒體報道,陜西地方政府追討中石油長慶油田16億舊賬,不但被拒還被起訴,雙方糾葛加劇。業內人士分析,對于央企在內的大項目,地方已逐漸“變臉”,明年1月史上最嚴環保法實施后,嚴算環保賬、下逐客令可能將成常態。
中石油:還不太了解,在環保上、安全上這個投入和這種重視程度肯定是沒問題的。
長慶油田方面則向記者進一步表示,所謂罰單并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因此公司財務審核無法通過。盡管糾紛目前還沒有一個結果,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不是地方政府和央企在“環境糾葛”上的第一個例子,也不會是最后一個。201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向央企“宣戰”,比如江蘇一些石化央企就不斷收到當地的“逐客令”。
對于這種改變,中華環保聯合會督察訴訟部部長馬勇深有體會。這個組織做環保公益訴訟已有10年時間。他說,過去到地方調查一些大項目常常被干擾,但現在比較配合了。
馬勇:以前這個不太重視,甚至有點庇護,但是現在就不會過多的去干預了,而是直面這個問題。
財大氣粗的央企,歷來都是各地方爭相拉攏的香餑餑,現在為何不再追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一語道破:地方政府沒有獲得理想收益,還帶來巨大的生態傷害,中央環保考核越發嚴格,自然會翻臉。
李佐軍:政府現在也是面臨很多問責的壓力,環境保護也是有考核的,假設地方政府與央企他們的利益共享方面,如果吃虧比較大,那就是利益的博弈。
以陜西榆林為例,據了解,每開采1噸原油,生態環境成本是260元,2012年開采原油、采煤的環境代價合計240億元。但在2007年—2012年6年間,榆林共上繳中央和省級財政稅收1403.7億元,得到的各類轉移支付僅557.9億元。
就這些說法,記者向陜西相關部門求證,并沒有得到回復。不過天津環保局局長溫武瑞則表示,新的環保法將于明年1月起執行,增加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條款,執法環境更嚴格。中央和社會的監督,將督促地方嚴格執法。無論央企還是民企,環保考核都將一視同仁。
溫武瑞:就按照依法行事,如果他超標或者是違法,那肯定按照法律處罰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