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東油氣分公司研究院高度重視資料信息化工作,先后完成巖心庫立體化改造、老資料電子化工作,積極開展科技情報工作,資料信息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先后取得國土資源部油氣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單位和江蘇省三星級檔案館單位資質。
巖心庫立體化,擴容60%
經過近四年的陸續改造,華東研究院巖心庫容實現了大增長,擴容近60%。
對于油氣勘探開發而言,巖心巖屑是第一手實物資料,可謂彌足珍貴。隨著近年來業務量的快速發展,巖心庫房庫容告急,按照當時的館藏設計,在2009年,就已無法容納5年以上實物資料的入庫空間,不符合國土資源部資質檢查要求,須采用委托保管。而且,巖心存放采用的是人工搬運這一傳統作業模式,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存在安全隱患,無法滿足快節奏生產科研的需要。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經充分調研論證,及時開展自動化立體巖心庫改造工程,自2011年底,在不影響巖心實物資料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用了近四年時間陸續完成了所有巖心庫房工程項目的改造,根據庫房實際及存儲資料的利用率情況,采用了全自動和半自動兩種模式,在利用率較高的庫房采用全自動設備,由堆垛機、轉軌車及相應的控制設備構成,設備之間數據及命令交換全部采用無線通訊下達。而利用率相對較低的半自動庫房,則配備人工操作的電動升降車。
目前,所有庫房已全部投入使用。經改造,實現了擴容60%,有效緩解了庫房壓力,提升了實物資料管理水平。
老資料電子化,新增150萬頁
為提升老地質資料的利用率,近兩年來,開展“老地質資料電子化”工作,目前,150萬頁的老地質資料電子化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入庫投入使用。
老地質資料匯聚著華東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心血與智慧,對于今后的科研生產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此次電子化的資料,大部分完成于上世紀90年代以前,實驗分析類的資料大部分是手寫本,科研生產報告類的資料大部分是油印本,給資料的查閱、再利用帶來了不便。為保護紙質原件,提高查詢、檢索速度,支持更大范圍的利用,特啟動老地質資料電子信息化項目,按照檔案整理掃描、圖像處理存儲、目錄建庫、數據掛接、數據驗收、數據備份、成果管理等檔案數字化的基本環節實施。
經多年使用,老資料已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缺失、污染等現象,項目組采用技術性修補、圖像校正處理、多次掃描等方法,以確保電子化的質量。同時,成立質量審核小組全程參與質量控制,對項目組分批提交的電子化文件進行質量跟蹤檢查,針對資料多頁、漏頁、重頁進行了100%全面檢查,針對圖片清晰度、目錄錯字、規范格式等進行了不低于20%的隨機抽檢,同時,分批次入庫試運行,廣泛征求用戶意見,以不斷完善,保證了電子化的質量。
目前,共三期折合A4頁150萬頁電子化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入庫使用。
科技情報常態化,發行《華東油氣之窗》
2015年7月,在資料信息中心開始組建科技情報室,加大科技情報的投入,2016年3月,正式發行內部刊物《華東油氣之窗》
科技情報工作是增強企業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迷、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更要堅持科技創新、技術進步來贏得發展機遇,更要注重科技情報工作。科技情報室以服務生產科研項目為宗旨,以發行內部季刊《華東油氣之窗》為主要形式,為解決科技攻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為導向,為科研生產搭建技術交流平臺、提供國內外的前沿技術信息。共設有國內外勘探開發新進展、技術交流、核心技術跟蹤和學習資料共享四個板塊。其中,國內外勘探開發新進展板塊精選部分國內外專業期刊中勘探前沿的論文;技術交流板塊以科技論文為主;核心技術跟蹤板塊主要針對華東油氣分公司正在進行或計劃進行的攻關技術,及時跟蹤國內外油氣勘探開發的最新技術及研究動態;學習資料共享板塊為科研人員搭建共享交流專業學習資料、學習心得的平臺
下一步,將積極推進地質資料全文數據資源建設,進一步加大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與應用。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