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家原油進口“雙權”放開,煉油利潤持續高位,為山東地煉行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重大機遇。濟南海關統計,2016年上半年山東省進口原油2223萬噸,同比增加3.6倍;價值388.6億元人民幣,增長2.4倍;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748元,下降25.8%。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激發了地煉企業的發展動力和內生活力。
地煉企業助推原油進口山東省大小地煉企業共有49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達到近1.4億噸,隨著原油進口“雙權”資質加速下放,地煉企業原油進口量呈激增
態勢。截至目前,山東省已有14家地煉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使用配額累計達到5137萬噸。
原油的進口成為拉動山東外貿增長的新動力。此外,在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后,山東地煉在成品油出口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上半年,山東省包括東明石化在內的8家地煉企業,共獲得103.5萬噸汽柴油出口配額。
憑借巨大的需求量和自身經營活力,山東地煉企業逐步登上國際舞臺,并積極與沙特、俄羅斯、伊朗等國際原油巨頭開展合作。濱州京博石化已從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商沙特阿美公司采購73萬桶現貨原油,東營利津石化、墾利石化也已從俄羅斯進口ESPO高質原油。對取得原油進口權不足一年,國際信用評級不高的山東地煉企業來說,與全球原油出口巨頭的合作,實力已得到國際巨頭充分肯定。山東地煉企業不斷增長的需求助推山東省原油進口量大幅增加。
煉企加速產品質量升級
原油進口資質放開之前,產品質量一直是地煉企業的薄弱之處,頻繁的質量問題嚴重挫傷了整體市場對地煉油品的信任。如今隨著優質原油的大量進口和企業自身的工藝革新,質量已成為部分地煉油品的賣點之一。
目前,山東省內約有20家煉企具備生產“國五”標準成品油能力,超過三分之一獲得央企和國際油企的外采資格,金誠石化、京博石化等6家地煉企業已向北京地區供應“京五”標準車用汽油。“進口原油政策紅利的釋放,不僅激發了地煉企業的發展動力和內生活力,同時還能夠促進地煉企業的轉型升級。”東營海關審批備案科副科長程媛向記者介紹,通過調研了解到,東營獲準使用進口原油的5家地煉企業,目前正按照計劃淘汰落后生產裝置20套,涉及產能820萬噸/年。
落后產能的淘汰,也激發了山東地煉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我們使用進口原油后,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同比下降50%,廢水中COD(化學需氧量)、氮氧排放同比下降20%。”東營市亞通石化總經理唐興黨介紹說。墾利石化剛剛開工的120萬噸石腦油綜合利用裝置,則將填補省內空白,負責該項目的經理茍振蒙表示,石腦油原來只是初級產品,經過年產120萬噸石腦油綜合利用項目,它將重新成為原材料,可以生產出苯、二甲苯等十幾種高端精細化工產品,附加值增加3倍左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