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相信,僅僅是一年以前,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的年增速滑落至十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3%)。整個行業都認為這樣的低速增長將成為“十三五”的新常態。
然而,就在人們以為寒冬到來之際,2016年的天然氣進口量卻實現了強勁的增長。2016全年進口天然氣總計5400萬噸(約合751億方),較2015年同比增長22%,增速是2015年的7倍。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里,無論是天然氣、煤炭、鋼鐵還是電力,中國的實際需求都把市場預期甩出了好幾條街。這不禁讓人反省:到底是2015年還是2016年更能代表中國的新常態?
如果未來更像2015年,即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持續顯著地低于政府的目標增速,油氣企業將被迫降低國內新建產能的支出(尤其是單位造價更高的非常規氣源)。與此同時,進口量也將低速增長。所有的進口商將按照最小合同量來執行進口長協,并將一部分LNG合同在現貨市場上轉賣。在這種情景下,進口氣源將成為平衡需求的彈性供應量(就像2016年一樣,一旦國內天然氣需求增速超過預期,進口氣源將優先填補需求空缺),而國內產量的增長則取決于油氣企業中長期的決定。
如果未來更像2016年,即保持中高速的需求增長,油氣企業將重新恢復在上游的投資,以提升中長期的國內產量,并相應調整進口量以使供需保持平衡。
當然也不排除第三種可能性,即政府能夠成功地實施一系列刺激天然氣消費的產業政策(這一點已經在公布的“十三五”能源規劃中明確提出)。那么,國內產量和進口量都將在中長期有所回升。與此相對應的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新建進口管線和LNG碼頭的投資也將持續攀升。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