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新事物,對老油田而言,這一“新”一“舊”之間會產生什么瓜葛呢?記者就此采訪了華北智慧油田的倡導者、研究者,華北油田公司總工程師楊勇。他認為,相對于傳統油田的工作模式、決策方法,大數據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技術進步。
一個百分點節電千萬元
在實施信息化改造、打造智慧油田的實踐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進行大數據的采集、匯總和分析,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從2015年在冀中地區推廣二連智慧油田試點經驗起,華北油田公司就開始著手在大數據的分析應用上進行破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低油價下從哪些方面才能給油田“摳”出錢來?油價起伏控制不了;老油田大幅增產不現實;占總成本六成以上的人工成本,其剛性上漲趨勢難以減緩。油田所能控制的,只有占成本三到四成的動力、維修、措施等費用。但這些又是油田正常運行的“生命線”,花的是“保命錢”。這幾塊“奶酪”到底還能不能“動一動”呢?
華北油田油井平均單產3噸左右,九成以上靠抽油機生產,動力費用高在所難免。但是從2000年以后,華北油田抽油機系統效率逐步提高,到2011年已提高到25%,10年時間提高10個百分點。經測算,系統效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整個華北油田就相當于減少了1000萬元的電費支出。
![]() |
華北二連油田阿爾作業區站控中心,各路專家對大數據應用情況進行觀摩研討。 |
光拉磨不出活兒怎么行
2015年,華北油田抽油機系統效率已經提高到了29%。盡管依然在中國石油各油田領跑,但效率提高速度明顯減緩。經過多年改進,還有沒有潛力可以再深挖呢?
采油一廠西柳油田是這個廠近年來新開發的砂巖油田,平均百米噸液耗電是全廠平均水平的將近3倍。原因是原油物性差、供液能力低,油井泵掛深、負荷大等。有沒有辦法加以控制呢?
2015年4、5月間,采油一廠組織技術人員對西柳油田100多口油水井進行大量能耗數據采集與分析,發現原來一直使用的抽油機系統效率與百米噸液耗電密切相關,即系統效率升高,百米噸液耗電下降。技術人員又對皮帶、連桿、電機等地面設備效率以及抽油泵、抽油桿、油管等地下設備效率進行比對,發現三分之一的抽油機用了二分之一的電,卻僅僅采了總量六分之一的油,這是明顯的光拉磨不出活兒。
針對這些耗能高的“電老虎”,采油一廠采取調整抽油機參數等改進措施,使西柳油田的系統效率提高了2.5%。別看提高幅度不大,2015年采油一廠打新井70口,由于電量受控,整體用電沒增加一度。
睜開千里眼用上順風耳
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海量采集、精準計量。以前,油田許多系統為了節約成本,往往是一個小電表、小水表針對幾個甚至幾十個電機、水泵進行計量,哪臺設備耗電耗水多,哪個點位存在浪費現象,根本弄不清楚。只有讓設備“分灶吃飯”、一機一量,才能通過更多的數據,讓耗能者暴露,讓節電者顯形。在這方面,采油一廠等單位已經開始對注水流程的計量進行改進。一旦成功,必將在節能降耗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決策正確是最大的效益,決策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決策,有著不同的層面。有戰略層面的,有戰術層面的;有經營領域的,有現場操作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定要避免決策失誤。大數據不僅可以輔助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還能幫助管理者發現管理中的漏洞。
盡管有繁多的規章制度作保障,但在現場實際操作中,還是存在著監控不到位、執行不自覺、力度夠不上等問題。比如在對一個拉油點進行過程追蹤檢查中,發現工作人員填寫的拉油票,從裝油到異地卸油相差僅有5分鐘。這么短的時間與事實肯定不符,作假痕跡明顯,但是油田總不能再派一個人整天去盯這些數據準不準吧?那樣難免又要發生人工成本。現在有了大數據,以上事務性工作全部交給信息化設備去處理分析,既省事又客觀。
基于這樣的考慮,華北油田從2015年起,在采油三廠、采油一廠等單位開始應用非密閉油氣生產管控系統,利用實時監控、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對罐車拉油實施全過程、全時段監控。通過在罐車裝油口、卸油口加裝電子鎖,在車身加裝GPS定位系統,在拉油點安裝液位監測系統,實現了主要監控點位的數據采集、存儲與查詢。罐車幾點幾分裝車、裝了多長時間、幾點幾分開走、到哪個點去卸油,都可以很方便地實時跟蹤查詢。若發現罐車行進路線、停留時間有異常數據,系統即可報警提醒,有效防范了拉運過程中的原油流失。
新生事物大數據,讓老油田長了千里眼,有了順風耳。
![]() |
夏日里的二連油田。 |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