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9日,第37屆劍橋能源周(CERAWeek)在美國休斯敦召開。作為能源行業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之一,本屆劍橋能源周吸引了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參會者。與會的3000多名政商高層和行業專家,圍繞“臨界點:新能源未來的戰略”這一主題暢所欲言。
一方面,業內普遍肯定了傳統油氣在未來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不變;另一方面,行業也對當前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碳排放方面。
石油需求增長強勁
國際能源署(IEA)在劍橋能源周的首場記者會上發布了最新報告。報告指出,未來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強勁,中國和印度將占整體需求增幅總量的一半。此外,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石油產量也將在未來5年出現大幅增長,其中美國、巴西、加拿大和挪威增勢最猛。美國不斷上升的頁巖油產量,已經成為全球石油產量增長的最主要來源之一。
IEA同時對國際油價進行了預測,未來5年油價不可能出現大幅上漲,將維持在每桶60美元上下。不過,不排除某些產油國出現不穩定狀況使得油價短期內出現較大波動的可能性。
路透社指出,盡管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傳統化石能源仍將是全球能源消費的主體,這意味著歐佩克和非歐佩克之間的博弈將對石油行業前景帶來很大影響。
“有必要協調好歐佩克和非歐佩克之間的立場,雙方應該探索最佳合作模式,以確保石油市場能夠保持穩定和平衡。”俄羅斯能源部第一副部長Aleksey Texler坦言。歐佩克秘書長Mohammed Barkindo對此持肯定意見,他強調:“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壯大石油產業,因為未來的石油供應需要所有產油國共同努力。”
不過,歐佩克與美國并未在劍橋能源周上就減產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稱,Mohammed Barkindo與美國的油氣公司高管們于3月5日晚些時候舉行了非正式晚宴,期間圍繞商業策略進行了溝通對話,但并未討論油價或美國公司參與減產等問題。
上游投資不足引擔憂
Mohammed Barkindo對于今年上游產業投資情況比較擔憂,他指出,油氣公司對于一些回報周期長的項目比較謹慎,投資縮水非常明顯,這是個危險信號,恐將給未來行業發展乏力埋下伏筆。對此,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投資不足的確可能導致兩年后石油市場供不應求,全球現有油田減產量達到每天300萬桶,相當于北海油田一年的產量。
《阿拉伯商業周刊》報道稱,沙特阿美(Saudi Aramco)首席執行官Amin Nasser在一場以上游投資為主題的分論壇上發言時強調,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需要在未來25年內投資超過20萬億美元,才能滿足預期的需求增長并彌補現有主力油田產量的自然衰退。
彭博社匯編數據顯示,過去3年全球油氣上游領域分別投資3900億、4000億和4200億美元,但投資增量主要集中在頁巖領域,常規油氣投資“缺席”并不是個好現象,這可能導致未來供不應求甚至出現供應危機。
“2014年油價下跌以來,油氣行業已經損失了1萬億美元的投資。”Amin Nasser坦言,“投資者只有確信石油行業仍然擁有可期的未來且公平的競爭環境,投資才有望跟上來,在我看來,石油市場基本面和未來需求的增長是健康的。”
Amin Nasser另外透露,備受關注的沙特阿美IPO目前進展順利。但《金融時報》消息稱,原計劃今年下半年的IPO或將推遲至2019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倫敦和中國香港仍是沙特阿美海外上市可能性最大的地點。
美首提“新能源現實主義”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能源部長里克·佩里在此次劍橋能源周上首次就美國能源未來進行了明確定位,即美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能源政策被定義為“新能源現實主義”。
佩里在3月7日的全體大會主旨演講中表示:“美國今后的能源政策將回歸到‘現實主義’上來,更多地依靠國內能源和技術創新,如頁巖油氣開發等,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我們不是要消滅化石能源,而是選擇更清潔、更高效地利用化石能源,讓能源產業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力。事實證明,稀缺的不是能源,而是創新。”
顯然,美國的“新能源現實主義”進一步彰顯出特朗普政府強推化石能源的決心,完全有別于奧巴馬政府時期依靠可再生能源和國際合作的“自由主義”政策。
美國CNBC新聞網指出,美國希望加速推動油氣出口,正在擴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得益于產業創新和技術突破帶來的頁巖革命,美國頁巖油產量不斷上升且成本持續下降。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2018年美國石油日均產量將達到1027萬桶,超過1970年創下的約970萬桶紀錄,2019年有望達到1085萬桶。
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對于頁巖油產量增勢的預測過于夸張。美國頁巖革命先驅之一、依歐格資源公司(EOG Resources)創始人Mark Papa在本屆劍橋能源周上語出驚人:“美國原油產量不會一直如預期般猛增。”
《華爾街日報》援引Mark Papa的話稱:“市場普遍認為,如有需要,頁巖油生產商可以迅速提升產量并維持較高的產量水平,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未來的石油供應可能會比業內想象的更緊張。”他指出,當前的鉆探技術無法提高到足以克服迫在眉睫的地質挑戰,頁巖層中諸多良好的地質點已經被鉆探了,“頁巖油基本上要開始進入資源枯竭期了”。
清潔能源增長超預期
本屆劍橋能源周上,行業代表們雖然強調了傳統油氣的主導地位,但同時也深入探討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發展現狀,并認為,未來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共生共存的時代,屆時清潔能源的占比將不斷提高,且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普氏能源資訊指出,化石能源在未來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幾乎不會改變,不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另外,中國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中扮演的領軍角色,將進一步帶動行業投資熱情。
雖然氣候變暖讓全球各國都加大對化石燃料的限制,但油企高管們則宣稱要在保護環境和生產之間取得平衡。英國石油公司(BP)副首席執行官Lamar McKay在劍橋能源周上發言稱,可再生能源增長比業內普遍預期要快,但是考慮到能源行業的龐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取代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資源。“盡管可再生能源增長迅猛,但要改變世界能源體系還需數十年時間。” BP在最新能源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正朝著多元化能源組合前進,即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各占1/4,另外1/4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