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訊中國化纖原料的瓶頸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可能長期存在下去。因此,談化纖原料,也就不能不說與之密切相關的上游石化行業。在5月舉辦的第二屆全球化纖原料會議上,很多熱門話題都是圍繞關系化纖產業命運的石化行業展開的。會上,與會專家對中國石化行業的未來發展以及化纖等行業對石化行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十一五"時期,化纖及紡織業將是對石化產業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
大量從國際市場采購化纖原料將長期存在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我國政府和業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緩解化纖原料緊缺問題,但大量從國際市場采購化纖原料將是長期存在的事實。"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理事長鄭植藝語驚四座。他對此解釋道,因為就合纖原料而言,中國是石油凈輸入國,進口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不久的將來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目前,中國有1400萬噸合纖產量,原料需求涉及近4億噸原油的生產能力。如果中國年人均化纖加工量達到22公斤的水平,合纖原料需求涉及原油的生產能力將達到7億~8億噸,完全實現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很小。而在人纖原料方面,由于中國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依靠國際木漿資源,解決人纖原料的供給也將是長期的發展戰略。鄭植藝認為,盡管大量從國際市場采購化纖原料將長期存在,但同時更需要國內上游石化行業加快發展,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化纖企業的原料需求,使國產原料和進口原料形成一個合理的使用比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競爭的最大優勢在于低成本。而合纖原料所涉及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因地域不同所體現出的開采成本、技術成本、制造成本,包括衍生物的制造成本,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再加上技術進步的因素,中國化纖業不可能去追求化纖原料全部自給的目標,乙二醇(MEG)就是典型的例子。
全球石化產品將出現產能增長快于需求增長
會議主辦方CMAI亞洲區副總裁DavidH.Witte先生在對全球石化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時認為,近一兩年來,世界石化產品及塑料制品市場已全面復蘇,特別是亞洲和美洲地區,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出現了快速增長。
據DavidH.Witte介紹,全球石化產品將在今明兩年出現產能增長快于需求增長的現象,2008年將為消化產能過快增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而努力。從全球范圍看,目前北美地區石化產品生產能力增長緩慢;亞洲產能增長較快,特別是中國;全球產能增長最快的當屬中東地區。到了2010年,全球石化產品產能的增速將達到10%。近一兩年,全球市場對石化產品的需求急速增加,供應商會有相當大的利潤空間。
CMAI作為專業預測機構,對今后的走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DavidH.Witte認為,全球宏觀經濟的持續樂觀,有利于石化行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加石化產品的市場需求。目前,市場出現的波動應該是暫時的,這是市場進行存貨調整的必然反應,不會對今后市場情況產生巨大影響。但不可否認,調整需要時間,估計今年內將會出現全面復蘇。
中國市場的需求在當今全球石化產品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未來的需求增長將集中在中國。正如DavidH.Witte認為的那樣,決定全球石化工業的繁榮有幾大因素: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是首要的,其次是海灣地區之外的擴產規模和速度,再次是產品鏈出現高收益的時機,最后是全球范圍內的整合速度。
"十一五"時期化纖紡織對石化行業影響最大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劉杰對影響未來中國化纖原料供需關系的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他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十一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7.5%,居民收入繼續提高;中國的第二產業增速將超過第三產業,輕紡業發展潛力較大;同時,出口還將保持穩定增長,紡織品出口具有相當潛力。二是中國制造業具有明顯優勢,制造業的繁榮必將擴大對原料的需求。三是國內原料供應存在瓶頸,受國際市場影響大。四是貿易摩擦對紡織品及服裝出口產生一定阻力。五是中國紡織品結構問題仍將存在,價格上漲空間較為有限,將直接影響上游原料行業。此外,人民幣升值和原油價格走勢都將對中國化纖原料的供需關系產生影響。劉杰特別指出,在"十一五"時期,化纖、紡織業對石化行業的影響將最大。
乙烯、甲醇、乙二醇等化工產品都是化纖上游原料,其發展狀況備受化纖行業和企業的高度關注。乙二醇作為化纖第一大品種聚酯纖維的主要原料,受關注程度更高。據與會專家介紹,我國乙二醇的工業生產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開始采用的是傳統的氯乙醇水解法。此方法能耗大,產品純度差,生產成本高,污染嚴重,技術落后,不適合大規模生產。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石油化工業的崛起,乙二醇的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我國乙二醇的生產裝置有10套左右,總生產能力約為110萬噸/年,生產廠家主要分布在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公司內部。2005年我國乙二醇的生產能力約為240萬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供需矛盾。
"十一五"期間,在解決化纖原料的問題上,中國化纖業的目標應該是建立規范、穩定、公平合理的原料供應渠道和交易關系。與會代表對此達成共識,他們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從調整商品、技術、資本、服務等多方面貿易內在結構入手,以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仍然需要進一步開放和增加國際國內市場的融合度,實現和國際同行間的合作與共贏,同時亟待加快國內石化行業的配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