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9年7月30日訊 (殷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這句話總結了那些躲在幕后決定美國外交和國內政策的少數精英人物的強權哲學。基于這種戰略思維,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大力推動美國的石油開采,現已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且很快要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由此導致世界能源格局出現兩個重大變化:一是頁巖油的開采,大幅提升了人們對石油儲藏量的預測;二是對能源依賴最大的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努力擺脫對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
美元作為世界主導貨幣的重要地位,是美國經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今年3月,中國開通了上海原油期貨市場,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交易。這是一個重大的標志性事件,意味著“美元石油”和“石油美元”作為長期左右國際大宗貨物和貨幣市場的唯一要素的時代,從理論上宣告結束,“人民幣石油”和“石油人民幣”應運而生,并將是新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外媒報道,中國引入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似乎選在了中美貿易爭端的時間節點上,但實際上,中國已經為這項計劃準備了20年。對中國而言,石油期貨的推出順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需求,是中國在世界石油貿易地位的自然反映,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必然體現。
當美國不再需要進口石油,美元作為石油結算貨幣的基礎也就不存在了,作為美國競爭對手的產油國,必然需要尋找替代的結算貨幣。正是這個時刻,擁有世界較完善工業體系、生產絕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和工業品的中國成為最佳替代者,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世界新經濟秩序形成的必然結果。在此前提下,“石油人民幣”的推出,與其說人民幣想取代美元,倒不如說是為了避免“石油美元”體系崩潰而提早做好風險對沖機制。
當然,“石油美元”體系的地位并非短期內可以撼動,要取代美元的霸權地位也絕非易事。但這種兆頭畢竟出現了,美國的當政者似乎也看到了這種趨勢,因此才變得心急如焚,而美國對各大產油國不同形式的制裁,將激發出這些國家擺脫美國控制的念頭,可能將它們推向以人民幣計價的上海原油期貨交易所。
目前,石油在全球貿易中的計價方式呈現出“去美元化”的趨勢,更多的是石油市場向買方傾斜后,自身演變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多樣性。現在判斷“石油美元”的終結為時尚早,人民幣計價方式的推行也難以證明“定價石油”時代的來臨。但毫無疑問,“石油人民幣”的推行,將有力沖擊現有的“石油美元”體系,促進全球貨幣體系的多元化,從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隨著“石油人民幣”國際化及其地位的鞏固,將有更多投資涌入中國經濟體,這是不以美國的意志為轉移的。正如《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一書的作者詹姆斯·瑞卡茲所說的那樣:“現在,43年過去了,車輪正在脫落,世界對美元又失去了信心。”(作者是中國廣核集團專職董事,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