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路走來,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跨越,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其間,能源作為一國之本,在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充沛源動力的同時,也以舉世罕見的發展成就,成為這部史詩的一個華美章節。
在新中國的成長史中,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始終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主體能源地位迄今未破。新中國耀眼發展成就的背后,化石能源功不可沒,特別是在低碳化能源轉型如火如荼、化石能源地位日漸式微的當下,它們為新中國作出的特殊貢獻不應也不能被忘記。
回望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項事業百廢待興、能源供應嚴重匱乏,石油人、煤炭人率先挺身而出,以超越想象的奮斗精神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成功“解鎖”了大慶油田、克拉瑪依油田、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等重要能源資源,化解了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剛需的燃眉之急,并帶動了能源產業的整體騰飛。
時至今日,困擾新中國數十年之久的能源供應問題早已不復存在,在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調整、應對氣候變化已成全球共識的大背景下,我國能源行業的發展主題也漸從大上快干“保供應”轉變為以清潔、低碳、高效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對于以“高碳”為化學組分特征的化石能源而言,這無疑是一場自我革命式的巨大挑戰。
事實上,變革早已到來。
改革開放以來,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率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從“六五”計劃到“十五”計劃,逐步提出提高經濟效益和能源效率,堅持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將單位GDP能耗作為約束性指標,連續寫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并相繼出臺了能源發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和《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等綱領性文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出“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為我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
在此背景下,我國能源結構持續大幅優化,清潔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兩組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原煤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占比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6.3%一路降至2018年的69.3%,消費量占比從1953年的94.4%大幅下降至2018年的歷史低點59.0%;相對清潔的天然氣產量占比則由1957年的歷史低點0.1%提高到2018年創紀錄的5.5%,同期消費占比從0.1%提高至2018年的歷史峰值7.8%。得益于此,2018年我國單位GDP能耗較1953年大降43.1%,年均降幅0.9%。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占比呈現明顯變化,但在可再生能源時代真正到來之前,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稟賦特點,化石能源的主體地位仍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而現階段煤炭產量和消費占比的下降,更多是“去蕪存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濾了低端、低效產能,且仍不夠徹底。同時,優質化石能源的開發和使用,依然受到鼓勵和歡迎。換言之,化石能源的高質量發展仍有巨大潛能,其與可再生能源的關系也并非簡單的“此消彼長”。多能互補、融合發展才是題中之義。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時代的高標準發展要求和挑戰,傳統化石能源行業需要深刻理解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進一步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早邁上清潔高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展望未來,傳統化石能源有責任、有條件、有能力繼續為建設美麗新中國提供不竭動力。(于歡)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