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國石油報新春走基層記者來到南瀕幾內亞灣的西非國家貝寧共和國,在其經濟首都科托努的中國駐貝寧大使館,采訪了大使彭驚濤。
記者:在一些人看來,中國與貝寧距離這么遠,體量相差這么大,貝寧與中國有著怎樣的發(fā)展關系?
彭驚濤:貝寧是中國的傳統(tǒng)友好國家。去年我們慶祝新中國70華誕,貝寧今年也將慶祝建國60周年。中國的人口是貝寧的100多倍,建國之初的條件更差、面臨的困難也更多,每個去過中國的貝寧人都在思考,為什么中國能夠成功,都希望學習借鑒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成功經驗,這增強了在海外工作的中國人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建國60年來,貝寧也嘗試了各種發(fā)展道路。搞過社會主義,上到政府高層下到普通民眾,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制度很有好感。一位上個世紀60年代就去過中國的原貝寧國家領導人還能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貝寧經過多年的探索,都沒能實現(xiàn)國家的快速健康發(fā)展。總統(tǒng)塔隆上臺后,著力推行全方位改革,從經濟領域到政治領域、社會領域都取得很大的進步,GDP連續(xù)3年保持在6%以上的增長,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年對貝寧的國家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關于改革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這個問題,幾位政府部長都說是人的觀念的改變。不少官員,包括部長、市長、議員,從中國回來后都很興奮。有位市長坦言:“我準備讓我的市政議員都到中國去看看,我們花錢也要送他們去中國,看看中國人怎么工作,是如何靠自己的勞動改變個人的命運、企業(yè)的命運,還有國家的命運的。中國人連走路都在跑,人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整個國家欣欣向榮。我們也想帶動自己的國民實現(xiàn)變革,這種觀念的變化是最重要的。”
記者:中國石油早在1995年就從蘇丹起步,進入非洲開展油氣合作已有25年,在您看來,中非油氣合作有哪些亮點?合作的模式與西方在非洲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彭驚濤:因為長期從事對非洲的工作,關于中國石油在非洲的發(fā)展,我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石油蘇丹模式最大的兩個特點,或者說最值得總結的經驗,一是幫助蘇丹建立起一整套的石油工業(yè)發(fā)展體系,這對非洲國家來說非常重要。非洲大部分國家都是農業(yè)國,相互之間同質競爭多,工業(yè)基礎極度薄弱,工業(yè)發(fā)展非常不平衡。另一個是將中國金融機構的資金優(yōu)勢和當?shù)氐哪茉促Y源相結合,后來逐步發(fā)展成“資源換貸款”模式,讓非洲國家把地底下的資源盤活了,給國家發(fā)展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帶動石油國家、有條件的國家上馬了一批大項目。
在非洲,我們和西方的做法差別很大。西方搞了這么多年,開發(fā)完了資源自己也走了,沒有給非洲留下什么。我們在非洲通過資源合作,幫助他們建立工業(yè)體系,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促進了當?shù)亟洕鐣陌l(fā)展。往低說,這是實實在在的合作共贏;往高說,我們是在構建命運共同體。
我們對非洲的工作就是在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和當?shù)卮_定共同的發(fā)展目標,然后探索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得到世界上那么多國家的支持和響應的原因。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說出了全球不同發(fā)展程度的國家的心聲,大家面臨共同的命運,有共同的需要,攜手合作一起走,一起變得更美好。
記者:去年8月,中國石油與貝寧簽署尼日爾—貝寧原油管道建設與運營貝寧東道國協(xié)議。在您看來,這條管道建設將帶給貝寧社會什么樣的利好?對兩個國家的能源合作又意味著什么?
彭驚濤:這樣一個大項目,當然意義重大。從歷史和規(guī)模來說,尼貝管道項目可謂貝寧歷史上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項目之一,項目帶來的直接效益巨大。而且,項目建設過程中就可以給這個國家創(chuàng)造3000人就業(yè),每年帶動GDP增長1%,對于促進貝寧國家發(fā)展十分重要。貝寧經濟體量有限,尼貝管道將進一步促進國家積極向上的發(fā)展勢頭。
尼貝管道項目不光是建設一條輸油管道,還有石油碼頭、生活保障基地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等等。毋庸置疑,尼貝管道建成后,肯定會給貝寧帶來變化,至于變化有多大,還要看后續(xù)的投入以及貝寧政府如何利用。
目前,貝寧政府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改善投資環(huán)境、吸引國外投資。他們十分關注中國企業(yè)的投資。這兩年,有許多中國企業(yè)來貝寧調研考察,有意向進行投資或者商貿的不少,但像中國石油這樣準備扎根下來的企業(yè)還不是很多。我相信,中國石油這個項目的落地開花,對于貝寧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
記者:您如何展望中貝兩國以及企業(yè)間的合作共贏?
彭驚濤:我們都在說地球村,全球化讓地球變小了,各國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以鄰為壑彼此隔離,必然讓村落走向衰落;只有睦鄰友好,地球村才能攜手應對各種災難,興旺發(fā)達。前幾年在非洲爆發(fā)的埃博拉病毒導致3個非洲國家的醫(yī)療體系崩潰。如果沒有國際合作、國際救援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最近這些年發(fā)生的戰(zhàn)爭,從阿富汗、伊拉克到利比亞,都是一些國家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進去,結果當?shù)厝嗣駴]有得到解放,反而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很多國家經歷災難后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國家穩(wěn)定時,許多人說穩(wěn)定換不來面包;國家陷入動蕩后,才發(fā)現(xiàn)穩(wěn)定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就像空氣一樣重要。擁有的時候不覺得,沒有了才知道是致命的。所以中國有國際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符合人類的發(fā)展方向,也是各國共同的需要,合作共贏是實現(xiàn)路徑。
我們希望因為中國石油這樣的中國特大企業(yè)的到來,能夠帶動貝寧當?shù)氐姆找庾R、服務能力、服務水平上一個臺階。這樣的話也會促進當?shù)厣鐣M入良性循環(huán),投資環(huán)境更好了,服務更到位了,吸引我們的企業(yè)來得更多了,這個國家的發(fā)展就加快了。這種合作共贏不同于簡單的貿易交換,我給你一塊錢,你給我一塊錢的物品,而是一種深度合作。
記者:文明自有不謀而合之處。但中非文化畢竟相距萬里,差異較大,在未來的企業(yè)合作過程中,這種跨文化如何融合,或者說我們中國人如何入鄉(xiāng)隨俗?中國與貝寧在文化融合方面是不是逐步加快?
彭驚濤:要入鄉(xiāng)隨俗,首先要入鄉(xiāng)問俗。來到一個國家,你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法律、傳統(tǒng)文化、習慣、宗教這些特點,然后要尊重、遵守、交流。
貝寧人對中國非常友好。貝寧也是我們最早在海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的國家之一。文化中心搞了30年,人文交流的層次相當深,也非常廣。貝寧的舞龍舞獅隊比很多歐洲國家華人的舞龍舞獅隊還要好,水平更高,貝寧普通民眾對中國武術的熱愛,更是深入骨髓的。國之交在于民相親。
中國人對貝寧的了解非常有限。貝寧是非洲的文明古國,在西方殖民者進入非洲之時,貝寧是少有幾個存在著部落王國的地區(qū),有自己的部落文明和部落文化。貝寧在國際上有不少知名藝術家,包括格萊美獎獲得者。
另外,貝寧被認為是世界拜物教(伏都教)的發(fā)源地。很多人知道象牙海岸、黃金海岸,但不知道這里也被稱作奴隸海岸,著名的“不歸門”就是一個販奴的起點,許多美洲黑奴后裔將貝寧視為故鄉(xiāng)。如果研究更深入一步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貝寧的一些民俗、傳統(tǒng)和中國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么遙遠的兩個國家,其實文化也是相通的,因為人類文明進程,很多時候有著同樣的路徑。
特別要注意的是,雖然貝寧是發(fā)展中國家,但法律體系相當完善,完全是從西方國家復制而來。我們需要在遵守當?shù)胤煞ㄒ?guī)的同時,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和企業(yè)。溝通交流,是中國人“走出去”最大的障礙。對于大型國際企業(yè)而言,交流溝通是一門必修課,要會做還要會說,主動溝通交流化解隔閡和誤解,主動展示自我,從形象宣傳到公益活動、文化展示,讓別人發(fā)自內心地尊重企業(yè),以及代表企業(yè)的每一個人,這才是真正的品牌樹立。
記者:您認為中國企業(yè)來到非洲合作共贏,重點、難點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彭驚濤:中國企業(yè)在海外,尤其是在非洲,有一個問題需要重視,就是習主席講的新義利觀。我們在非洲發(fā)展,既要追求企業(yè)的經濟利益,也要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義”。“義”是中華文明獨有的價值觀,很難找到一個簡單對應的外語詞匯。
在非洲,正確的義利觀非常重要。非洲多是發(fā)展程度很低的國家,受過長期殖民統(tǒng)治的不公正待遇,人民有很強烈的屈辱感和受迫害感,自我防護意識比較強。中國政府成功的對非外交政策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中國“以義為先”的援助政策,加深了非洲人民對中國的認識、對中國的友好,這也是中國人、中國企業(yè)能夠輕松扎根非洲的原因,為中國企業(yè)到非洲發(fā)展提供了便利。像中國石油這樣的大企業(yè),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國家關系的大局觀,因為我們是央企的排頭兵,大企業(yè)有大擔當。(記者 孫秀娟 特約記者 王瓊)
后記
今年這個春節(jié)很不一般,全國人民都在積極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彭驚濤大使身在萬里之外的貝寧,時刻仍牽掛著國內的同胞兄弟:“這個時候我們正經受考驗,經歷過北京的非典,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戰(zhàn)勝疫情!”
一見面,彭大使主動談論起大家最關心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其實,傳染性疾病因為流行性、感染性強,對整個人類都是挑戰(zhàn),需要大家共同面對。此次疫情不僅是自然對中國人的挑戰(zhàn),也是自然對人類的挑戰(zhàn)。疫病雖然可怕,但危害更大的是疫病帶來的恐慌。
彭大使語調堅定地說:“我們充分相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我們的人民能夠戰(zhàn)勝這場災難。”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yè)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yè)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yè)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yè)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