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向“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參與方發出最后通牒:如果繼續參與其中,將受到來自美國為他們“量身定制”的制裁。這一霸道行徑隨即遭到了國際輿論的強烈批評。
制裁范圍全面擴大
事實上,美國向“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發難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末,參與“北溪2號”波羅的海海底鋪設天然氣管道的專業公司瑞士Allseas,以“規避美制裁”為由,暫停了最后一段管道的鋪設工作,“北溪2號”的建設工作隨即停滯。
蓬佩奧建議美國國務院,將“北溪2號”和另一條天然氣管道項目“土耳其溪”均納入制裁范圍。“這是對協助俄羅斯項目并參與其中的公司的明確警告,即參與其中不可接受。”蓬佩奧稱,“這些項目破壞了通過烏克蘭的天然氣運輸,對跨大西洋安全構成了威脅。”
業界普遍認為,美國阻礙“北溪2號”是出于政治和商業兩方面目的。一方面借助“北溪2號”壓制俄羅斯;另一方面,以此“警示”歐洲。同時,還要借助烏克蘭阻礙俄歐關系進一步拉近,為本土頁巖氣占據歐洲市場奠定基礎。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分析指出,對歐盟而言,“北溪2號”是其實現天然氣進口多元化的一個途徑,而美國只是希望本國天然氣成為歐洲的“唯一”,利益意圖十分明顯。
德國呼吁采取反制措施
美方的舉措再次激怒了德國,該國指責這是“敲詐勒索”,并呼吁歐盟采取反制裁措施。俄羅斯《消息報》報道稱,德國商業委員會指出,美國正在踐踏自由和公平的交易,因此歐委會必須抵制對主權的攻擊,甚至可以采取反制裁措施。
“我們明確反對域外制裁,歐洲的能源政策應由歐洲制定,而不是美國。”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公開表示,“美國發起制裁,是無視歐洲對能源來源和獲得方式的自主決定權。”去年初,美國曾暗示將通過制裁手段迫使德國退出“北溪2號”,海科·馬斯就曾斥責美國“多事”,警告其不要對歐洲能源事務“指手畫腳”。
德國方面強調,華盛頓之所以強烈反對“北溪2號”,是因為美國希望將本土產量暴增的天然氣銷往歐洲,但考慮到運輸成本高昂,美國將天然氣液化后船運至歐洲的費用,根本無法和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相抗衡。
通氣只是時間問題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處發布聲明稱,美擴大對“北溪2號”制裁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是在迫使歐洲國家購買更昂貴的天然氣。俄媒指出,不管是俄羅斯還是德國,都不會懼怕美國的“霸權主義”,盡管“北溪2號”施工期會延長,但走向投產并順利“通氣”只是時間問題。
據了解,截至目前,“北溪2號”的建設工作已完成94%,俄羅斯希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重啟施工。
事實上,“北溪2號”是歐洲天然氣供應的重要保障之一。該管道項目設計長度約1200公里,旨在穿越波羅的海將俄羅斯圣彼得堡附近的UstLuga地區和德國東北部的格萊夫斯瓦爾德連接起來,每年可向歐盟提供550億立方米天然氣。雖然其大部分路段沿用2011年投入使用的“北溪1號”的走向,但“北溪1號”是通過烏克蘭過境,不僅每年需要額外支付20億多美元的過境費,還要經常面臨地緣政治風波帶來的“斷供”風險。
俄羅斯能源巨頭俄氣作為“北溪2號”的獨家持股者,負責實施這一耗資95億歐元的項目,并承擔一半的費用,其它費用由法國Engie、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殼牌、德國Uniper和德國Wintershall這5家歐洲公司共同承擔。雖然俄羅斯和歐盟曾就該項目產生過爭執,但雙方秉持著“不破壞、不威脅并維護歐洲能源權益”的理念,同意從透明度、共享使用規則等多個方面督管這條管道。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撰文稱,美、俄、歐圍繞“北溪2號”展開的“博弈”將持續下去。對“購氣”大戶歐洲而言,與俄羅斯的買賣持續多年,且管道進口天然氣占據地利和成本兩大優勢,美船運LNG并不具備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