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上旬舉行的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上,中方宣布,未來3-5年將繼續從海合會國家擴大進口原油、液化天然氣,加強油氣開發、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合作,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
“石油人民幣結算”真的要來了嗎?筆者認為,建立“石油人民幣結算”機制有基礎、有預期,但道阻且長,需要踩穩一步,再邁一步,不能貿然行事。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認可度不斷提高,為建立“石油人民幣結算”機制奠定了基礎。
跨境人民幣、國際離岸結算中心建設、人民幣與多國主權貨幣的互換協議落地、“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開閘、CIPS體系建設、數字人民幣等政策舉措,不斷推高了人民幣的國際認可度。目前,人民幣在全球結算、外匯交易、儲備貨幣方面都能占到約3%的份額,且相關數據正不斷增長中。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2022)》顯示,2021年人民幣是中國跨境收支第二大常用貨幣、全球外匯儲備第五大常用貨幣、全球外匯交易第八大常用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也顯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達2.88%,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時上升1.8個百分點,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五。因此,伴隨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建立“石油人民幣結算”機制有相應的基礎。
建立“石油人民幣結算”機制,也有利于我國油氣供應在價格和數量上獲得更大保障。
這些年來,中國的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石油凈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自2017年就攀升至70%以上。中國是油氣市場最大需求方之一,自從在上海開設油氣期貨交易平臺以來,交易量迅速增加,如果加上未來與中東國家進行石油現貨交易結算,中國有望逐步獲得與市場規模和國際地位相符的國際油氣定價權,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在油氣供應的價格和數量上獲得更大保障。
自2000年以來,石油結算貨幣的多元化趨勢苗頭初顯。中國有龐大而穩定增長的石油需求,中東地區有全球石油供給調節機制。與中國簽訂長約,加速人民幣石油的布局,不僅有利于穩定產油國經濟增長預期,也是中東地區謀求更多國際話語權的一個必然表現。石油用人民幣結算,對中國和中東國家來講,意味著支付通道更加順暢、便捷、快速,也會極大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影響力。
但是,“石油人民幣結算”機制并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任重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各官方文件及聲明中均未出現就石油人民幣結算達成協議的相關表述,而是提出:未來3-5年,中國愿同海合會國家在5個重點合作領域作出努力。
事實上,從國際結算貨幣地位、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國際融資貨幣地位、國際活躍貨幣地位和匯率穩定性等方面看,人民幣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來看,石油人民幣的概念意義還大于其現實意義。歷史也證明,全球貨幣本位體系與大宗錨定貨幣的機制很難朝夕之間發生更改。
要支持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一方面要盡可能長時間保持財政貨幣政策的正常狀態,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本幣實際購買力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穩步推進制度型金融開放,為包括境外央行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創造越來越便利、透明和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中國化工報 云端)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