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八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2019(ESIE2019)”開幕式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表示,我國儲能產業正高速發展,但也要看到產業在技術研發、標準建設、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此,需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破除產業發展難題,從而推動儲能產業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儲能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下,我國儲能產業正經歷著飛速發展,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超過30吉瓦,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首次突破1吉瓦,電化學儲能技術應用進入了“吉瓦發展的新時代”。
2018年,在用戶側儲能應用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電網企業也積極推動儲能應用,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先后發布關于儲能技術應用和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儲能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在用戶側和電網側的“雙輪驅動”下,2018年我國新增電化學儲能應用裝機規模接近700兆瓦,新增規模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史玉波指出,在儲能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的繁榮局面背后,產業發展仍面臨不小挑戰,一些重點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一是儲能技術研發仍需不斷加強。在儲能項目規模化快速發展的同時,要繼續扎根技術研發與創新應用,解決儲能技術的共性關鍵問題,特別是在安全方面,需要通過制度和標準建立準入門檻,確保儲能項目以及接入電網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二是缺少相應的規程和標準。儲能項目建設方面,消防、土地、環保、交通等部門對儲能項目建設的相關審批要件缺乏認定標準;儲能項目運行方面,技術、運行和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標準,相關管理規定和辦法亟需出臺。
三是項目的商業投資和運營存在困難。用戶側收益模式單一,同時受電價降低等因素影響,項目投資風險逐步增大;規模化電網側儲能項目缺乏明確的投資收益渠道和市場監管制度;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尚需完善,儲能項目取得電網輔助服務收益困難等。
對此,史玉波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要推動不同領域儲能示范項目的規劃建設,做好在運項目的運行管理。在及時總結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建立和完善儲能技術標準體系,明確項目準入門檻,保障儲能系統安全可靠運行。
二是要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完善市場規則,構建儲能參與輔助服務的市場機制;加快現貨市場建設步伐,鼓勵儲能項目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為儲能獲取價值增值創造新的平臺。
三是提前布局儲能系統的回收和再利用機制,加強對電池回收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市場開放力度,加大對電池循環利用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支持力度,著力形成產業鏈閉環,確保儲能產業綠色發展。(記者徐曼)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