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國家能源局公開發布的我國首份氫能發展報告《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中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累計建成產能年均超過25萬噸,中國占比超過一半,已逐步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國家。然而,我國氫能產業向大規模商用躍遷仍面臨技術、成本和應用場景等方面的挑戰,亟待完善產業頂層設計,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裝備自主化,建立低成本大規模綠氫供應體系,打造全方位氫能產業生態圈,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向大規模商用躍遷面臨挑戰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氫能產業在技術研發、產業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多項關鍵技術研發獲得階段性成果,例如堿性電解槽技術已實現國產化、質子交換膜電解槽技術快速推進、35MPa高壓儲氫技術已成熟、燃料電池堆的功率密度和耐久性不斷提升等;初步形成了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應用領域不斷拓寬。但整體來看,氫能產業發展路徑、商業模式等尚處于摸索和示范階段,向大規模商用躍遷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引領產業戰略性發展的頂層設計不夠。與日韓等國家相比,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起步較晚,2022年3月出臺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雖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進行了統籌規劃,提出了產業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但配套產業政策仍在逐步完善階段。我國能源法現已將氫能納入能源范疇,但在具體管理過程中大多仍按照化學品來管理。同時,我國氫能產業標準體系不健全,現有氫標準仍是化工產品標準,尚未建立起能源屬性的氫標準體系。此外,氫能領域國際標準話語權不足,目前日本、美國和德國掌控著國際氫標準制定權,我國氫能領域相關標準中的技術參數、性能指標、安全要求等依然大量參考和引用國外標準,難以適應我國氫能產業實際發展情況及應用場景需求,制約著我國氫能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二是產業核心技術競爭力不強。我國有很好的氫技術積累,但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產業核心技術競爭力不強。在關鍵材料和技術上仍依賴進口,尤其在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等燃料電池核心材料方面,國內產品在性能和耐久性上仍與進口產品存在較大差距。企業核心技術研發力量比較薄弱,整體處于氫產業價值鏈中下游。
三是綠氫技術應用處于成本劣勢。綠氫制取和儲運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影響了氫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電解水制氫規模小、成本高,制氫成本為每公斤30—40元,而化石能源制氫成本僅為10—15元,因此我國制氫技術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綠氫占比低。另一方面,我國氫氣儲運技術尚不成熟,存在安全性低、成本高的問題,尤其是高壓氣態儲氫和液態儲氫技術尚未完全突破——70MPa高壓儲氫瓶技術尚未完全掌握,液態儲氫技術因能耗高、設備復雜,應用場景受限。
四是氫能下游應用和產業有待拓展。氫能產業應用場景廣泛,包括交通、工業、發電和儲能等多個方面。目前交通領域燃料電池為初期主要突破口,但我國氫能下游應用和產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低成本大規模綠氫供應體系尚未建立,受成本、儲運、應用穩定性等因素影響,氫能產業發展進一步受限。
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已進入氫能2.0時代,亟須找準切入口綜合施策,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力,加速實現氫能產業破局,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氫能產業頂層設計,明確發展路徑。立足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地位,加快出臺氫能產業發展的總體方案,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制定清晰的路線圖。統籌布局產業鏈各環節,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適應氫能產業快速發展需求,在部分領域或場景中將氫能納入能源管理范疇,強化氫能發展戰略與可再生能源發電戰略的銜接。科學研判全球能源發展趨勢,防止盲目布局造成局部產能過剩。明確氫能發展主管部門,加強橫向協調和政策協同。
二是加快推進氫能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裝備自主化。圍繞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設立氫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一體化布局氫能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強化重大科技項目與既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銜接和協同,避免重復投入。建立氫能知識產權共享機制,高效共享閑置和分散的知識產權資源,最大化地實現資源價值。加大對氫能關鍵技術及裝備國產化的支持力度,設立氫能產業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氫能示范工程。
三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立低成本大規模綠氫供應體系。健全完善氫能基礎研發體系,從市場需求出發,集中資源支持頭部企業關鍵技術研發,加快組建由龍頭企業牽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參與,覆蓋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平臺,聚焦氫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進行設備、材料、零部件等的共性技術研發和試驗。鼓勵和支持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大企業牽頭建設低成本大規模綠氫供應體系,同步輻射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結合氫管網布局等舉措,加快氫能產業破局。
四是打造全方位氫能產業生態圈。積極探索煉化、鋼鐵、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脫碳機會,鼓勵在能源生產和工藝流程轉型中逐步加大以藍氫或綠氫作為燃料的比重。加強氫標準體系建設和相關法律規范的制定,進一步完善氫能設計、建設與驗收的相關標準,適時推出符合我國氫能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實際應用場景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規范。加強企業、高校的專利保護意識,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做好相關領域國際專利申請和布局,提升競爭優勢。深度參與全球氫能發展標準及規則制定,促進氫能產業標準互認。加強國際間氫能研發與合作,促進信息共享,與其他主要國家共同推動全球氫能產業化進程。設立氫能領域專項基金,支持金融機構開發與氫能相關的創新型信貸產品。
(作者系中國工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