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期沉寂的傳統煤化工技術——煤熱解又重新熱了起來。目前各地陸續上馬的煤熱解項目多集中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內蒙古和陜西等地,利用的煤炭也大多為質量不高的褐煤。
2011年4月26日,內蒙古創源煤化工有限公司377萬噸/年褐煤低溫熱解項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開工。該項目計劃總投資48億元,年產76萬噸優質動力煤、40萬噸柴油、1萬噸硫黃。
2011年5月3日,內蒙古發改委對國電內蒙古電力有限公司年處理1200萬噸褐煤低溫熱解項目予以備案。該項目總投資56.5億元,年處理褐煤1200萬噸。
2011年5月12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與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開發建設煤熱解多聯產等項目。
2011年二季度,大唐華銀褐煤提質示范裝置投料試車,生產出潔凈煤、焦油等產品。該示范裝置采用了煤熱解等低階煤轉化提質技術,日處理能力為1000噸褐煤。
2011年10月上旬,陜西煤炭建設公司內蒙古建豐煤化工有限公司與陜西煤化(上海)勝幫化工技術公司簽訂了50萬噸/年煤焦油加氫工藝專利使用暨工程設計合同。項目總投資29.8億元,計劃建設380萬噸/年煤熱解項目,生成煤氣、煤焦油和蘭炭。
2011年10月13日,神華集團6000噸/年褐煤熱解中試裝置正式進入試車階段。該項目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重點項目,中試裝置于2011年4月8日開工建設。
據記者了解,煤熱解技術已經有上百年發展歷史,但長期處于發展停滯狀態。今年突然熱起來的這些煤熱解項目,普遍采用國內技術,有規模大、投資高的趨勢。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利用品質不高的褐煤發展煤化工,具有原料資源豐富而成本低廉的優勢。但由于國內熱解多聯產技術規模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應堅持先示范后推廣的原則,不可一哄而上。多位業內人士建議,多聯產的起始規模不應低于500萬噸,最好達到1000萬噸級水平。而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投產的最大規模煤熱解單套示范裝置只有兩套30萬噸/年,其中有一套目前還不能實現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