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大石油公司一季度業績實現“開門紅”。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均取得凈利潤大幅增長的良好業績,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實現油氣產量近32%的增長。
業內人士預計,二季度三大公司業績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國內市場需求、國際原油價格走勢以及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是影響石油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
三大公司一季度業績開局良好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一季度中石油實現凈利潤325億元,同比增長71%。中石化凈利潤同比增長近40%,達158億元。尚未回歸A股市場的中海油雖未公布一季度業績,但油氣凈產量達6730萬桶油當量,同比大幅增長32%。
分析人士指出,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以及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拉動國內石油石化市場需求上升是中石油、中石化利潤大幅增長的兩大因素。
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國際原油價格自今年2月中旬以來連續上漲,3月份基本維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相比于一年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處于谷底的原油價格翻了一番。國內石油石化市場需求復蘇明顯,一季度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16.2%,化工產品表觀消費量增長超過8%,帶動石油公司下游業績的好轉。
中信證券石化行業首席分析師殷孝東說,一季度中石油業績增長主要受益于國際油價的上漲;而中石化則更依賴于化工和銷售板塊業績的上升。
作為我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中石油一季度生產原油2.1億桶,同比增長2.1%。原油實現價格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漲近89%,達每桶70美元。
相對于其他幾個板塊利潤的大幅增長,一季度中石化煉油板塊利潤出現同比下降。中石化財務總監王新華說,這主要是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不到位。一季度國際油價持續上升,而國內成品油價格并未相應調整,中石化煉油板塊僅實現微利。
我國于4月14日年內首度上調成品油價格。王新華說,此次調價后,煉油板塊經營情況有所好轉,但調價后國際油價在原來基礎上繼續上升,目前煉油盈利壓力仍然較大。
主營業務集中于上游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中海油在三大公司中受國際油價影響最為明顯。由于油氣產銷量和油氣實現價格均大幅上升,一季度中海油未經審計的總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18.5%。
二季度業績有望環比繼續增長
招商證券石油化工分析師裘孝峰認為,二季度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和國內成品油價格能否及時調整將是影響石油公司盈利的主要因素。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馮連勇說,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如果國際原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將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因此,如果二季度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煉油業務將承受較大經營壓力。
王新華說,預計二季度我國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石油石化行業宏觀環境總體較為有利。但國際油價持續上升,國內成品油價格能否按照完善后的定價機制及時調整增加了中石化煉油板塊的不確定性。此外,隨著中東等地區低成本乙烯的大量投產,化工板塊面臨的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
裘孝峰認為,今年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執行不會在價格和時間上偏離很大,因此煉油行業出現較大虧損的可能性較小。他預計全年國際原油平均價格將達每桶85美元,石油公司在此價位不會遭遇虧損局面。
殷孝東預計,二季度市場將進入消費旺季,受益于國內經濟回升向好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石油石化產品價格將繼續呈現良好態勢。預計二季度幾大石油公司業績有望環比繼續增長。
他說,考慮到中海油今年產量增幅較為樂觀,以及國際原油價格的高位走勢,預計中海油將實現較快的業績增幅。
優化產業鏈是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裘孝峰認為,由于上游、銷售和化工三個板塊均出色的業績表現,一季度中石油整體業績表現良好。這主要得益于中石油勘探生產業務占比較大,煉油銷售業務發展勢頭良好這種比較優化的產業鏈結構。
對于近80%加工原油都來自于進口的中石化來說,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對其整體業績影響尤為明顯。裘孝峰認為,在高油價下,中石化成本壓力較大,建議在海外拓展原油資源以減少煉油成本壓力。
中石化于3月底宣布收購母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油氣區塊權益,被視為進一步擴大上游業務規模的重要舉措。中石化集團公司亦于近日以近47億加元的價格收購加拿大油砂項目股權,加強對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
隨著國內天然氣市場潛力的釋放,幾大石油公司均將天然氣放在重要戰略地位。
由于普光氣田投產及川氣東送管道的投運,一季度中石化天然氣產量大幅增長41%,成為上游板塊利潤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
王新華說,今年普光氣田產量將達40億立方米,明年將達80億立方米。屆時,普光氣田效益和回報情況將有明顯增加,并將對整個上游板塊利潤有較大提升。
中石油一直將天然氣作為主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一季度,中石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16.5%,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并與殼牌達成收購澳大利亞能源公司的協議,以進入澳煤層氣開發及液化天然氣生產。而中海油也實現天然氣凈產量41%的增長,并與英國天然氣集團簽署液化天然氣長期進口協議。
王新華說,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方向是,天然氣價格和可替代能源價格形成合理比價,并隨可替代能源價格變動而調整,逐步建立起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需情況的定價機制。“改革將根據我國經濟和國內消費能力情況逐步推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