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外貿的目標是‘保8’,我們醫藥外貿應該高于這個目標,上半年來看應該是在20%的增長速度,全年來看有望超過15%,中藥、西藥和器械類三大類商品應該都是增長的。”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下稱“醫保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對今年醫藥外貿形勢表示樂觀。
據醫保商會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藥外貿形勢持續向好,進出口總額達131.80億美元,同比增長28.09%。其中,出口88.20億美元,同比增長30.38%;進口43.60億美元,同比增長23.7%。劉張林認為,雖然一季度數據顯示其低于全國外貿增長速度,但今年醫藥外貿形勢仍有望高于總的外貿增長勢頭。
面對增勢迅猛的醫保行業,商務部部長助理仇鴻亦同時提醒,盡管我國外貿整體局勢已經實現恢復性增長,但企業仍對人民幣匯率、國家有關政策的持續性以及成本上漲等因素心存憂慮。
非洲市場開拓正酣
從今年第一季度醫藥外貿統計數據看,相比歐日美等傳統外貿市場,來自新興市場的訂單明顯增多,顯示出新興市場對醫保產品的需求正快速恢復和增長。其中,非洲已經成為產業最為看好的新興市場之一。
據海關統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非洲出口醫藥產品已達3億美元,其中,對南非出口為7117.13萬美元,對尼日利亞出口為4940.91萬美元,對肯尼亞出口為1300.05萬美元。據中化寧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化寧波”)醫藥事業部西成藥部經理劉濤介紹,中化寧波去年在非洲的銷售額就接近500萬美元。
“目前中非醫藥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一些非洲國家如南非、尼日利亞等,已經成為中國醫藥企業重點關注的對象,市場占有度逐步提高。”醫保商會副秘書長談圣采說。據他介紹,2001年,中非醫保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9億美元,2009年已經達到11.4億美元。
據了解,目前醫藥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對非出口主力——在2009年對非出口中,民營企業出口占49.63%,國有企業占28.51%,三資企業占21.78%。“我國醫保類商品對非出口市場穩定、集中度較高,南非、埃及、尼日利亞已經成為我對非出口的前三大市場。”談圣采向記者表示。
據悉,商務部正積極推動中國醫藥企業深入開拓非洲市場,今年9月,有關方面將在尼日利亞和南非舉辦中國醫藥產品推介活動。
“這不是一方面的需求,而是雙方面共同的要求。非洲國家對‘中國制造’非常熟悉,他們也迫切需要中國提供質優價廉的抗瘧、抗生素藥物。”談圣采說。
成本壓力逼近
5月2日,央行宣布將從5月10日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17%。有分析人士表示,此舉顯示央行更傾向于以貨幣政策工具而非外匯政策來對抗通貨膨脹,令人民幣升值預期略有降溫。但是,盡管央行舉措給人民幣升值預期潑了冷水,但醫藥外貿環境依然面臨多種成本壓力因素,形勢不容樂觀。
此外,《醫藥經濟報》記者從醫保商會了解到,受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運輸成本、環保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產品成交價格上漲已成定勢。成本壓力亦正取代匯率變化從而成為影響醫藥外貿形勢變化的最大因素。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我國第二大棉花進口來源國印度近日宣布暫停了棉花出口登記,使得棉花的國際供需關系更為緊張,并將對我醫保類敷料商品的價格成本給予考驗。
“可以說,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經營壓力亦將增加。”劉張林表示,雖然我醫藥進出口數據一季度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受西南大旱藥材減產、游資炒作等因素影響,國內中藥材價格普遍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田七和人參都上漲了50%以上,部分藥材價格更是連翻數倍。外商普遍表示,大部分中藥材價格上漲很難消化,而棉花、銅等基礎生產原料的上漲,都將對相關醫藥商品成本產生不小的壓力。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國內部分藥廠正在醞釀提高國內銷售價格,相關提價行動可能會在下半年陸續實施。該人士認為,當前原料價格的波動很有可能會在下半年傳遞到中成藥行業,并將導致我國中成藥零售價格出現上漲。
“醫保出口企業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趨勢,對產品的質量和營銷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仇鴻強調,醫保企業應將成本壓力看成轉型的驅動力,重視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培育和生產有特色、具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此外,匯率變化也是無法忽視的不確定因素。“企業必須加強對相關政策風險的了解以及人才的培訓,提早把控匯率風險。”劉張林表示,醫藥產業比紡織行業抗壓能力要好,但在成本上升和匯率變動的情況下,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肯定要減弱,因此應考慮提升技術和規模成本,淘汰落后的企業和產品。他透露,醫保商會近期將在全國開展企業匯控師培訓,以增強企業對匯率變動的抗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