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浙江人。”在許多人頭腦中,浙商的形象就是吃苦耐勞、敢闖敢干。
與創業初期擺脫不了“草根”烙印相比,在商道歷練中已經脫胎換骨的浙商無疑已經找到自己的新坐標——“哪里有機會,哪里就有浙江人”。
商海中叱咤風云的浙商在經濟轉型的大潮中并沒有駐足不前,長袖善舞的他們在資本市場上同樣打拼出一片天地,“資本”、“創新”成為浙商常掛在嘴邊的字眼,“制造浙商”向“資本浙商”轉型的聲音也變得格外響亮起來。
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過渡創投發展超出許多人預期
浙江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史晉川將浙商發展軌跡歸納為三部曲。“浙商基本上都是通過做實體產業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并形成商業資本,這一步浙商做得非常成功;然后他們將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這第二步也是很成功的。如今,眾多浙商謀求將產業資本轉為金融資本,再積聚大資本并反饋回來發展大產業。”
“浙江對企業上市很支持,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上市辦。”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認為浙江有著發展資本市場的肥沃土壤,運用資本之手將優秀的浙江企業培育上市進而加速生長是必由之路。
通過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效融合,資本市場將為產業發展提供無限空間,介入私募股權投資領域成為浙商的新選擇。
“我認為企業資本介入私募股權領域是好事。”浙商創投行政總裁華曄宇表示贊同,“以前企業家使用自己的錢投資自己的企業,如今企業家們用自己的錢投資別人的企業,這也是由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過渡的必然選擇。”
現在浙江的創投機構到底有多少?有人認為已無法確切統計了。省發改委在2008年底前做過調查統計,當時省內相關創投、風投注冊企業123家,注冊資本64.7億元,這兩年來這一數字已經迅速擴容。
“這只是冰山一角,掛創投名義的各種投資公司更是不計其數,發展速度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一位資深投資人士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浙商逐漸把資金轉移到了創投領域,除了投向有增長潛力的傳統制造業外,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是浙商最為熱衷的投資領域,占比達70%左右。
據統計,僅杭州蕭山區就至少有20多個創投機構。在面積不大的諸暨店口鎮,也有近10家創投公司成立,總規模超過10億元。溫州也是創投機構云集,當地最大民企之一的正泰集團相繼成立了藍衫創投和云杉投資管理公司,資金規模在數十億元以上。
浙江華睿算是浙江資格較老的創投機構,旗下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們都是知名企業,包括海越股份、盾安控股、奧克斯集團、永利集團、胡慶余堂、寧波方太、民生藥業等。杭州公元大廈則被業內稱為“創投大廈”,這個樓里集中了十幾家投資機構,專注創投并有一定知名度的就包括浙商創投、浙大創投等。
兩種途徑介入股權投資浙江創投機構搶得先機
當下私募股權投資不外乎兩類方式:一種是投資PE基金或相關產品,即把資金交給專業的管理人管理;另一種是自己做PE投資,直接投資企業股權。
有人說,PE投資就是把錢投入公司后,等著秋天收割果實就行。在創業板推出后,這樣的論調似乎很有道理。因為創業板的造富功能讓所有的投資人向往。于是“全民PE”就顯得不足為怪了。然而,PE投資并非人們所想的那樣。
“僅僅掌握著錢財是不夠的。企業在選擇創投機構時,也會像選媳婦一樣給出更多的苛刻條件,PE或VC投的不只是錢,還應該有服務。”天堂硅谷股權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袁維鋼表示,正因為如此,PE投資對于投資能力要求很高,將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打理便成了浙商的首要選擇。
袁維鋼所接觸到的浙商投資人,他們更看重創投機構的堅持、規范、創新、團隊、品牌、影響力,以及機會、規模、節奏的準確把握和協調統一。相對而言,圈子和理念等因素決定了他們更愿意將錢交給浙江本地創投機構打理。
今年5月15日,由天堂硅谷、浙商創投、省科技投資、華睿投資、賽伯樂投資等共同發起的浙江省股權投資行業協會在杭州成立。首批50余家會員包括各股權投資公司、上市公司和擔保公司、金融企業等相關機構。其中股權投資企業25家,管理資產達160多億元。由此,抱團合作謀求更大的發展也成為浙江創投業的共識。
在浙江的股權投資市場,還有一批機構背靠浙江大中型民營上市企業,雖然不像天堂硅谷、浙商創投、華睿投資等為人熟知,但他們同樣在業內做得風風火火,并入選近兩年的浙江本土十佳創投機構榜單。
“這一類投資機構在早期階段,它們往往扮演母公司集團產業鏈對外延伸的一個持股平臺,投資對象大多是對集團本身的產業有幫助的或者有機會去并購整合的企業;發展到中后期有了一定積累后,它們和一般機構的投資方向差別就不大了,前期和后期項目都投,行業涉及面也很廣,比如通聯、如山就是。”一位創投業內人士表示。
通聯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萬向集團旗下投資公司。2000年成立,注冊資金3億元,為當時省內規模最大的專業性風險投資機構,其中萬向集團持有通聯創投73.62%的股權。作為萬向集團旗下的直接投資平臺,它在二級市場也是風生水起,已成功助推航天動力、兔寶寶、北緯通信、海利得、方正電機等公司發行上市。
杭州如山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為盾安控股集團旗下投資公司。在董事長姚新義的眼里,資本運作的重要性毫不遜色于產業經營。2007年,他創辦如山創投,在之后的一年內,又控股或參股了5家創投公司,投資的鄭煤機等項目已成功上市。
此外,橫店集團的浙江橫店創投、雅戈爾集團的寧波雅戈爾創投、中大集團的浙江中大集團投資以及杉杉集團的寧波杉杉科技創投等一大批浙商也活躍在浙江股權投資圈。
今年浙股IPO融資已達437億浙江企業上市步伐將更快
浙商創造了產業傳奇,他們的企業不但成為某一行業的領軍者,還帶動了一方經濟,成為浙江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引擎,浙商多板塊協同發展和浙江本地創投機構的介入更是加快了浙江企業上市的步伐。
截至9月30日,今年正式登陸A股市場的浙江企業已有33家,加上目前已發行待上市的杭齒前進,今年浙股在A股IPO的數量達到34家,總籌資額達到437億元。此外,還有花園高科、榮盛石化、浙江永強、浙江金固、步森服飾、老板電器等6家已過會待發行的浙股。34家浙股中,正泰電器、寧波港、杭齒前進登陸滬市主板;仙琚制藥、禾欣股份、海寧皮城等23家歸屬于深圳中小板;南都電源、金利華電、寧波GQY等8家屬于創業板。
一些行業特點鮮明、在行業內位居領先地位的新股已顛覆了以往浙股市值榜的格局。如坐上安防頭把交椅的海康威視一上市,總市值便突破400億大關,成為浙股中最“貴”的公司。亞廈股份、巨星科技等有著廣闊市場前景的企業也成為市場中受追捧的對象。
一些多板塊協同發展的浙商則謀求在資本市場上的更大發展。今年3月,偉星新材成功上市,靠小紐扣起家的偉星集團成為獨一無二同時擁有兩家IPO上市公司的省內企業。
近水樓臺先得月。在今年新上市的浙江企業中,亞廈股份、南都電源、康盛股份等上市企業的股東中也都有浙江本地創投機構的身影。
經過20年的發展,“浙江板塊”已在資本市場上具有一定品牌效應,錘煉了一支代表浙商精神的企業家隊伍,走出了一條富有浙江特色的多樣化上市道路,形成了一股助推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截至今年8月,全省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216家,其中A、B股上市公司168家,H股8家,紅籌股40家。中小板公司79家,居全國第二位;創業板12家,居全國第三位。全省上市公司累計通過證券市場募集資金1706.11億元。
不止于此。在日前召開的浙江省上市公司發展工作會議上,浙江省提出“十二五”期間境內外上市公司預計將突破350家,新增募集資金1200-1500億元,保持全國前三甲的優勢。
●記者手記
競合共贏穩中求進
伴著2009年底創業板開設的春風,2010年整個創投行業處于興奮無比的狀態。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日,今年共有32只可投資于內地的私募股權基金(PE)成功募集190.26億美元,基金數量方面回升至2007年的歷史高點,募集金額也已超過去年全年募資總額。
諸多創投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前期一些做實業的民間資金轉奔創投行業;一些原來做二級市場的投資公司看到創業板股票高企,覺得更有“錢途”,于是就把資金轉做創投;一些原本在私募股權培訓班上授課的人員也通過大學的EMBA班、總裁班等途徑紛紛成立創投基金。
于是,與具有專業和先發優勢的創投公司相比,大幅抬高價格搶項目被不少后來者視為快捷方式,甚至有人爆出近20倍PE的天價。
“創投不是人人都能做,也不是有錢就能做。”浙商創投公司董事長陳越孟的理解是,創投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涉及證券、法律、財務、行業分析、獨到預測等多個環節,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才組合、一定的資金規模、較好的品牌與美譽度及嚴謹規范、靈活高效的運作體制。
大浪淘沙,10年前就加入創投行列的天堂硅谷也認為,行業需要沉淀,急功近利并不可取。
“如果投資擬上市公司,通過IPO退出這種模式來看,創投行業市場并不大。”天堂硅谷股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袁維鋼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喻目前的創投市場。因此,創投行業要從靠天吃飯向主動出擊轉變。
在袁維鋼看來,創投是一個可以分享成果的行業,投資可能獲得回報,也有可能遭遇失敗,這兩者是互相伴生的。
創造合作與分享的氛圍和平臺,通過政策引導扶持行業健康發展也成為浙江創投業的共識。今年5月中旬,50余家股權投資公司、上市公司和擔保公司、金融企業等相關機構會員組成的浙江省股權投資行業協會在杭州成立。
競合共贏,穩中求進。緊隨中國經濟在“調結構”中沉穩前行,浙江創投業也將再造自身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