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幾乎席卷全國的“油荒”幾乎讓所有人感到意外,這也折射出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管理層已經表態要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那么,這次突如其來的油荒或許能夠引起管理層的重視,對于制度能夠進一步完善。
先簡單回顧下本次油荒從何而來。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這次的油荒與國內總體的煉油產能供需面沒有關系,國內的煉油能力肯定是足夠的。行業分析師認為,主要是近期為了節能減排拉閘限電,很多企業通過柴油發電增加了油品的需求,與此同時,石油公司對于需求預計不足。
此次國內出現了意外性的柴油荒,本質的原因還是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滯后,由此帶來的整個系統性的反應。
截止11月11日,0號柴油的全國平均批發價格已經到7900元/噸,較9月初大幅上升約1000元/噸。按目前的供需面來看,還是要看漲,而同期零售價格只有7450元/噸左右,批零倒掛400元/噸以上。
在如此批零倒掛的局面下,賣一噸虧一噸,包括批發商和零售商肯定不愿意銷售油品,市場惜售心態可想而知,短期內這種價格沒有理順而出現的短缺的問題肯定還會延續。
按照去年出臺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國際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成品油價格可以作出調整。國家發改委在10月26日上調成品油零售價,但是成品油價格的上漲趕不上國際原油價格近期的快速上漲,10月26日布倫特原油價格為83.66元/桶,而11月8日收于88.19美元/桶,上漲5.4%,漲幅速度太快,尚未到國內成品油價機制22天的條件。這在客觀上又加重了因價格倒掛帶來的供應短缺問題。
“22天+4%”的變化率使得國內成品油價嚴重滯后于國際原油價格變化,滯后性直接導致了投機套利等問題的出現。中間商早就可以根據國際原油價格的漲跌水平自己推算調價時間,在預期上調價格的時間窗口時期,減少供應,推高價格,反之則打壓價格。這實際造成每個調價的周期時間內國內成品油價格人為的波動。
在10月25日國內上調成品油調價后,發改委官員也表示,“目前定價機制容易造成市場囤積,年內將爭取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縮短目前的調價周期,并表示未來定價機制的改革方向是更加透明。”
目前機制的弊端已經被各界達成共識,成品油價格機制的調整肯定是大勢所趨。從一個政策出臺和調整的推動力來講,需要一種外在的壓力來推動相關部門對于既有的政策作出調整。此次油荒造成的本質原因與國內現行的成品油價格機制不無干系,這種油荒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顯著的,實際也已經引起了政府高層的注意。可以預計的是,既然成品油價格機制需要調整,而且已經許諾要調整,那么此次油荒的出現,或將推動相關主管部門較快調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