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對于國內氯堿企業來說,獲利的不應盲目樂觀,獲弊的也不應盲目悲觀。
對于乙烯法聚氯乙烯企業來說,要順利的用上中東乙烯也并非一蹴而就。首先,目前國內真正擁有乙烯氧氯化裝置的企業只有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石化公司、天津LG渤海化學有限公司、新浦化學(泰興)有限公司這5家企業。因此,可以說目前國內大多數氯堿企業自身還不具備大量直接利用乙烯原料的裝置條件和技術條件。因此,要實現直接利用低成本乙烯原料,國內企業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金投入。其次,中東地區低成本乙烯裝置的大量投產,從長遠來看必將拉低全球乙烯及下游衍生物的制造成本,但是短期內其對乙烯價格的影響將受到諸多復雜因素的左右。國內氯堿企業直接從中東地區乙烯項目的投產中獲利仍需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再次,目前國內企業缺乏對進口乙烯價格的話語權。目前的情況是,我國進口乙烯的物流及渠道等很多方面均掌握在國際大型貿易商手中。單一的乙烯原料供應渠道和話語權的缺乏,增加了進口原料波動對企業生產及盈利的影響。
對于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來說,盡管中東產品會帶來一定沖擊,但這也是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一個契機。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趙俊貴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中東石化產品的進入當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石化市場。但長期看,這些產品更像是一股活水,會促進整個產業鏈的調整,保持市場的活力”。
其實,不管是乙烯法企業還是電石法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調整產品結構已經成為第一要務。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理事長李軍表示,今后氯堿工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優化布局,促進和推動行業整合,根據現實條件確定東西部的發展方向:西部要依托煤炭電石等資源追求規模化,打造大型的電石法氯堿企業;而東部則依托市場、港口等優勢,發展大型乙烯法聚氯乙烯、精細化工產業。
記者了解到,國內有不少氯堿企業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剛對記者表示,受國家政策和市場競爭激烈的影響,老的氯堿企業只有走差異化道路、發展高端產品才能生存和發展。目前,該公司1萬噸/年規模的氯化聚氯乙烯材料生產項目的施工已于今年5月全面展開。該項目投產后,有望改變我國氯化聚氯乙烯生產裝置規模過小、產品質量過低的局面。
業內預計,今后兩三年中東乙烯產品將大量涌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