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噸應急煤,量太小。”針對國務院日前批準通過的國家煤炭應急儲備方案,煤炭市場資深專家李朝林27日稱。
所謂“應急”國儲煤,是國家委托煤企、電企等在煤炭重要集散地、關鍵運輸樞紐等地儲備煤炭,用于應對煤炭供應中斷和嚴重不足等緊急狀況。中廣網27日報道,國家煤炭應急儲備方案獲國務院批準通過,今年首批國家煤炭應急儲備計劃完成500萬噸。根據方案,神華等10家大型煤炭、電力企業和秦皇島港、黃驊港、舟山港、廣州港、武漢港、蕪湖港(21.52,-0.07,-0.32%)、徐州港、珠海港(14.88,0.19,1.29%)等8個港口企業,成為國家第一批應急煤炭儲備點。
500萬噸“杯水車薪”
中廣網的報道稱,“中國每年北煤南運數量在5億噸左右,500萬噸的儲備量,相當于3天的運量,足夠暫時解決問題。”中國煤炭運銷協會負責人表示,隨后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等應急煤炭儲備點,中國總體的應急煤炭儲備未來會達到2000多萬噸。
中廣網的報道引述上述負責人的話稱,與國家戰略儲備庫內戰略儲備資源不能動用不同,國家應急儲備點內的煤炭資源是可以買進賣出的,只要保證儲備點內有國家規定的煤炭數量;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政府會享有對這些煤炭的優先采購權。
“相對于近30億噸的煤炭年消費量來說,500萬噸的應急儲備量是杯水車薪。”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專家林伯強27日說。
林伯強稱,問題不在儲備量,而在運輸,如果說煤炭應急儲備用于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用途并不大,因為自然災害的發生地是不可預測的。
“煤炭不適合長期儲存”
另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煤炭并不適合長期儲存。
李朝林說:“長時間儲存煤質就會下降。”據李朝林介紹,中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區,而能源消費需求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地區,長距離的運輸導致煤炭不能馬上從產地到達電廠。
林伯強也指出,不少火電廠因煤價高企等原因不愿意多儲存煤炭,如果分散的火電廠能多儲存一點,總量絕不會亞于500萬噸,“因此,關鍵還在于火電廠應多儲備煤炭。”
在建設應急儲備機制的同時,各地方煤炭儲備基地建設也提上日程。李朝林與林伯強均稱,儲備點選址應慎重考慮。李朝林稱,并非所有地區都適合、都有必要建設煤炭儲備基地,煤炭應急儲備點首先要靠近市場,儲備的煤種以動力煤為主,運輸必須方便。
目前,北京、山西、山東、湖北、江蘇、安徽、遼寧等地紛紛提出了建設煤炭戰略儲備基地的規劃,部分煤炭儲備基地項目已開工建設和已建成投入運營。
最新一例于26日晚間浮出。作為國家應急煤炭儲備點之一的珠海港股份有限公司(000507,珠海港)公告稱,擬與中國神華(29.19,0.72,2.53%)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1088)和廣東粵電發能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簽署《神華粵電珠海港煤炭碼頭有限公司合資協議》,共同推進珠海港高欄港區神華煤炭儲運中心項目建設,總投資額為43.74億元。
珠海港的公告稱,目前中國煤炭海運存在北方港口裝船能力不足,南方港口接卸、堆存和疏運能力不足,東南沿海和沿江卸船碼頭噸級偏低、季節性、階段性不平衡嚴重等問題,加劇南方階段性“煤荒”。
石油戰略儲備加速擴容
在啟動國家煤炭“應急儲備”方案的同時,石油戰略儲備也在“接力”。路透社25日報道稱,3月22日,中國石油(11.94,0.01,0.08%)規劃總院海外管道研究所副主任寇忠表示,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三期工程正在規劃之中,重慶市萬州區、海南省和河北省曹妃甸都有望入選。
前述報道還稱,中國首批四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2008年投入使用,儲備總量約1400萬噸。報道援引寇忠的話稱,這相當于中國10多天的原油進口量,加上國內21天進口量的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已達30天的進口量。其中,原油與成品油儲備比為3:1。
寇忠透露,目前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進展順利,預計2012年全面完工,屆時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可達375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