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內氯堿行業經濟增長回落速度加快,下行壓力驟增。今年以來,行業依然沒有半點復蘇的跡象,氯堿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也沒有得到有效扭轉。因此,在兩會召開之際,我建議國家能出臺相應的引導、限制、技術扶持等政策,使行業盡早走出困境。
一是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數據統計表明,2001~2011年,國內聚氯乙烯(PVC)年產能由400萬噸增長至2162萬噸,燒堿年產能由1000萬噸增長至3370萬噸。而PVC表觀消費量僅由500萬噸增至1300萬噸,產能擴張明顯快于市場容量。因此,國家應采取有效措施,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總量。同時對已經審批建設和投產的項目應嚴格按照氯堿行業準入條件中的規定要求,開展準入管理。對不同發展水平的企業實施差別化的電價、稅收和信貸政策,促進行業的優勝劣汰。
二是建立能源調控政策。“十二五”期間,國家在產業政策方面應繼續給予節能效益明顯的離子膜法燒堿合理電價政策。同時,鼓勵氯堿行業熱電聯產和堿電直供,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應按市場經濟原則給予氯堿行業合理電價,在氯堿行業節能減排、廢棄能源利用以及資源合理化利用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三是加大自主創新支持力度。汞污染防治技術、干法乙炔發生、低汞觸媒和鹽酸脫吸等先進工藝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推進氯堿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議鼓勵并加大資金投入,支持氯堿行業的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支持國產離子膜、干法乙炔和新型干法水泥制造技術的推廣應用,并希望在電石法PVC使用的新型固汞觸媒和無汞觸媒研發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四是支持高附加值新產品的研發。針對當前國內氯堿行業存在的低端通用型號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未來幾年內,氯堿行業應大力推進特種牌號PVC樹脂等產品的開發和應用,這是氯堿行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一步。因此,希望各級政府部門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投入,給自主創新企業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