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部分化工產品開工率情況 (單位:萬噸)
序號 | 產品 | 2010年產能 | 產量 | 表觀消費量 | 開工率 | 產能超過消費 |
1 | 甲醇 | 3840 | 1752 | 2092 | 45.6% | 83.6% |
2 | 硫酸 | 8400 | 7033 | 7180 | 84% | 17% |
3 | 純堿 | 2430 | 2047 | 1871 | 83.5% | 29.9% |
4 | 燒堿 | 3020 | 2087* | 1934 | 69.1% | 56.2% |
5 | 氮肥 | 4700 | 3710 | 3274 | 78.9% | 43.6% |
6 | 磷肥 | 2000 | 1582 | 1475 | 79.1% | 35.6% |
7 | PVC | 2040 | 1130* | 1255 | 55.4% | 62.5% |
8 | 電石 | 2600 | 1505 | 1448 | 57.9% | 79.6% |
2、資源環境及公眾形象的制約
2010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能源消費 億噸標煤,位居所有工業部門第二位;廢水、廢氣、廢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國工業領域分別居第1、第4和第5位。
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天然膠對外依存度超過70%,硫資源對外依存度達60%,鉀肥對外依存度也在50%左右。
各種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松花江水污染、云南曲靖鎘污染、渤海灣漏油污染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高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導致資源、環境已難以承載,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成為制約石油和化學工業繼續發展的重要瓶頸,“談化色變”的現象普遍存在,石化行業的形象亟待改善和澄清。
3、國內經濟增長將放緩
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GDP增速為7%,既低于“十一五”規劃7.5%的目標,也遠低于“十一五”實際11.2%的增速。地方政府考核機制逐步轉變,不再以GDP為標準。原有的惟GDP為核心的觀念將逐步發生改變??紤]到國際大環境的低迷,經濟增長軟著陸不可避免。
“轉變發展方式”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經濟轉型過程中,打破原有模式,必然伴隨陣痛,適當的降低發展速度是必然的。
4、下游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石油和化學工業下游汽車、輕工、紡織、房地產、建材、農業等重要用戶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對石化產品的品種、質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農業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要求增加緩控釋肥、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發展高效安全環境友好型農藥;汽車、高鐵、大飛機等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高等級油品、低滾阻輪胎等與之配套;紡織面料高檔化,要求化纖向功能性、環保、仿天然方向發展,提高化纖原料、染料、印染助劑等的產品性能;輕工、建材工業發展也對相關化工原料的性能、安全、環保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國防軍工的現代化、科技化離不開高端化工新材料、燃料、特種化學品的研制開發。石油和化學工業必須提高配套發展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協調發展。
5、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遠未消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又持續惡化,日本震后重建艱難,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步履艱難,失業率居高不下,面臨著赤字過高、經濟低迷與通脹壓力的“三難”境地。預計“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將陷入持續的低增長狀態,甚至有進一步衰退的可能。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低迷,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我國石化產品的外部市場造成阻力。
6、來自外資的競爭加劇
由于國外需求的不振,國外石化企業將市場對準中國,中國將成為其發展的救命稻草。同時,各種自貿區的建立(包括海合會),使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將一部擴大。“十二五”期間,來自國外企業在本土市場的競爭將加劇。
中國企業走出去可能面臨各種保護措施,在國內“主場”也同樣不會輕松,將面臨國外企業的嚴峻挑戰。
反過來看,在國外需求低迷、跨國石化企業集中來華掘金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只要牢牢把握好了國內市場,就可以贏得生存和發展的良機。立足國內才是根本。
7、后金融危機時代制造業的重新定位與競爭
面對金融危機的重創,發達國家反思經濟發展模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緊制定和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加快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等高端制造業,以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到這場新技術革命中來,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得先機,贏得話語權,否而將只能屈居人后,喪失產業優勢。
歐美制定政策措施大力促進制造業回歸。危機以來,歐美紛紛制定制造業回歸的“美國制造”、“法國制造”、“意大利制造”等具體措施。如美國聯邦政府出臺《制造業促進法案》、《鼓勵制造業和就業機會回歸策略》,支持制造業及就業回流。法國政府籌資2億歐元直接向制造企業發放“再工業化”援助資金。英國制定了“制造業振興”、“促進高端工程制造業”等。
8、中國制造業競爭成本提高
中國勞動力成本逐步提高,人民幣不斷升值。低端“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步削弱,亟待提高產品檔次,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作者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產業研究處副處長 蔡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