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輪胎生產企業對橡膠原料價格進行管理沈金榮提出了他作為業內資深人士的觀點,在他看來國內輪胎企業目前對橡膠原料價格管理仍然較為被動,主要形式還是現貨貿易的價格談判。目前許多大型輪胎企業都有將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的舉動,比如成立自己的貿易公司,進行橡膠貿易,這樣做可以攤薄集團下游輪胎企業的經營成本。
沈金榮還建議輪胎企業建立自己的橡膠儲備庫存,這也是在價格波動中穩定經營的另一條策略。目前輪胎企業正常的生產庫存為15-20天左右,大型輪胎企業或者企業間可以建立共同穩定基金,進行天然橡膠的收儲或者平抑天然橡膠價格。輪胎企業聯合起來,可以增強天然橡膠的定價權。沈金榮還表示,輪胎企業對天然橡膠期貨市場的認識程度正在加深。企業除了每天關注期貨價格的走勢,也開始參與到衍生品市場上來。以天然橡膠的穩定基金為例完全可以在期貨市場上大有作為,成為平抑膠價的有效方法之一。
格林期貨能源化工產業分析師劉波還向新金融記者表示,輪胎企業對橡膠原料價格加強控制還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個是進一步延長產業鏈,輪胎企業可以參股橡膠生產企業,甚至可以參股東南亞國家膠園。這樣將降低天然橡膠的進口成本。國際輪胎巨頭,如固特異、普利司通等公司都在東南亞開設了自己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因此相對于國內輪胎加工企業,他們對天然橡膠價格上漲并不敏感。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積極與期貨公司合作,利用好天然橡膠期貨市場。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期貨公司的功能也在逐漸加強,不少期貨公司為企業提供各種渠道的融資、保值服務。而輪胎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或者平衡膠價,成本都比較低廉。
政策扶持不可少
改善目前這種狀況既要依靠市場也要依靠國家政策,相關主管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產業扶持。比如,朱秀巖認為從生產方面國家加強產膠植物種植研發,加大對銀菊膠和杜仲膠的生產力度,是打破天然橡膠供應壟斷的一個新思路和新途徑。
劉波向新金融記者分析,在政策扶持上面,降低天然橡膠進口關稅就是一個現實可行的辦法,在中短期內就能對輪胎企業產生明顯的幫助作用。目前天然橡膠的進口關稅高達20%,這大大高于下游企業的平均利潤。在目前國家結構性減稅的政策中,應該考慮降低此類進口關稅,切實為企業減負。
同時他還認為,鼓勵企業參與衍生品市場進行風險管理首先要對衍生品市場進行進一步的完善。雖然我國目前擁有國際上最大的天然橡膠期貨市場,但是由于期貨合約設計和交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天然橡膠期貨交割更有利于多頭,因此天然橡膠期貨價格往往更容易受到資金炒作,而不能反映國際上和我國實際的天然橡膠供需狀況。改變目前天然橡膠期貨合約的設計使之更加合理化,充分真實地反映廣大用膠企業的實際需求,才能使天然橡膠期貨價格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