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記者來到陳金鳳的辦公室采訪。
作為大慶采油二廠第七作業區副經理,陳金鳳承擔著11項三次采油現場試驗。她對每一口井的地質、注入產出、地面生產等情況了如指掌。在她的辦公桌上井井有條地放著各個區塊的圖幅、曲線、數據。圖幅上寫著密密麻麻的文字,曲線上布滿數字和標記。
三次采油涉及的許多問題是當今石油行業的世界級技術難題。陳金鳳參加工作十幾年來,由她負責的現場試驗有17項。試驗每推進一步都是對傳統技術的挑戰,其中的困難可以說數不勝數。經歷了無數的奔波、挑戰和不眠之夜后,陳金鳳感慨地說:“現場試驗就像是我們用心守護的孩子,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年到十年,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2005年,股份公司級試驗項目南五區強堿三元復合驅礦場試驗在采油二廠開展。項目負責人陳金鳳與項目組成員從對油層的認識和試驗方案編制做起,開始了長達7年的攻關之旅。
在大慶油田,三次采油現場試驗是一項嶄新的事業,三元復合驅油技術更是首次在采油二廠進行試驗。它的配注工藝、注入工藝和采出液舉升工藝沒有現成的方案和可借鑒的經驗。試驗過程中出現的表活劑閃點低、污水配置體系黏度降解嚴重等問題,是陳金鳳在設計方案時沒有預料到的。
陳金鳳帶領項目組成員邊試驗邊摸索,科學制定方案,簡化注入工藝,把流程改為高壓兩元、低壓三元流程;大膽提出在配制站進行污水曝氧來解決體系黏度問題,逐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如今,7年過去了,這項現場試驗即將進入驗收階段,取得了試驗區含水率下降19.9個百分點,增油3.85倍,階段提高采收率18.8%以上的較好開發效果。
鉻微凝膠體系驅油礦場試驗對于提高聚驅采收率、降低聚驅成本,具有較大推動作用。但許多專業人士認為它是塊“難啃的骨頭”。
陳金鳳在剛剛接手南三西鉻微凝膠體系驅油礦場試驗時,就遇到了“攔路虎”——試驗效果與方案預測出現了較大差異。經過上百次模擬試驗、分析對比后,陳金鳳提出交替注入可以嘗試,但必須先突破體系優化組合這一難點,才可能真正敲開凝膠驅油技術的大門。
經過詳盡的室內研究論證和現場綜合調整,陳金鳳相繼完成了5項相關課題研究,邊探索、邊改進,首創了“高濃度、小段塞、多組合”鉻微凝膠與聚合物交替注入調驅方式。
經過攻關,這一試驗項目終于在采油二廠開花結果,降低聚驅藥劑成本20%,階段提高采收率達16.6%,獲得集團公司技術創新三等獎、油田公司技術創新一等獎,并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