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家能源安全基金會主席康斯坦丁·西蒙諾夫
在俄羅斯新一任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Putin)以“組閣”為由,宣布無法出席定于5月18日至19日在美國馬里蘭州戴維營舉行的八國峰會之后,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代替普京前往赴會。這是俄方1998年正式加入G8集團以來俄總統首次缺席該組織峰會。一些專家表示,將于6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有可能成為普京當選總統后的首次出訪。盡管據分析稱,普京首次出訪的國家也很有可能是獨聯體國家,但訪華仍將成為普京第三次進入克里姆林宮后的首次重要出訪。
從一方面講,應該對此保持冷靜,這只是某種意義上的政治象征,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講,這類政治象征往往具有重要的意義,并會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顯然,普京已經表明其新總統任期內的首次出訪不會是美國,或者更廣泛地說,甚至不是某個西方國家。這貌似是簡單的政治活動,但卻與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密不可分。普京公開表示首次出訪選擇的非獨聯體國家為中國,而非美國,這使人聯想到俄羅斯外交政策、對外經濟及對外能源政策在未來的優先發展方向。
目前,俄羅斯國內的石油生產已達到極限,而天然氣開采情況也不穩定。俄羅斯對中方示好,并表示愿意擴大對華石油出口,而在開采量不增長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將從其他方面獲取石油以保證對華供應。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今年年初俄羅斯方面開始減少通過“友誼輸油管道”對捷克供應的石油。有人將此解釋為“波羅的海輸油管道二期工程”將啟動,舊輸油管道的石油供應將轉移到新管道。然而這已經遠非俄羅斯第一次表現出沒有能力保障對歐洲的石油供應,敖德薩-布羅迪輸油管線也面臨這種情況。阿塞拜疆通過該管線向包括白俄羅斯在內的國家輸油。最初,俄羅斯也曾通過該管線向烏克蘭敖德薩輸油,再通過油輪經黑海將石油運往歐洲,然而如今這條管線卻要改道。據分析,烏克蘭方面更改這條管線并非出于政治考慮,前總統維克多·尤先科(VictorYuschenko)執政期間曾多次表明管線將改道,然而改道最終實施是在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ctorYanukovich)擔任總統期間,因為俄羅斯方面已無法滿足該管線的石油供應。上述事實無一不說明,俄羅斯已經無法繼續向過去一樣滿足對外石油輸出。
從一些簡單的統計數據同樣可以窺斑見豹,2010年俄羅斯石油生產同比增長2.2%,達到5.05194億噸,而出口量與同期相比卻下降了0.6%,為2.46816億噸。2011年,石油增產1.23%,同期出口量卻下降了2%。據統計,2012年前兩月俄羅斯向獨聯體國家出口石油與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2.8%,為3347.7萬噸,總價值271.24億美元,汽油出口下降45.6%,僅為25.59萬噸,而柴油出口下降7.5%,為544.8萬噸,只有液態燃料的出口增長了11.9%,達到739萬噸。2012年前四月,俄羅斯石油出口量繼續縮減0.5%,為803.44萬噸。
這一切意味著,在保持產量只有1%增長的前提下,若想擴大國內市場石油及石油產品的供應,那么必然將導致出口萎縮。同時,若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大對華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石油出口,顯然將無法滿足歐洲市場的能源需求。
俄羅斯正在面臨重大的選擇。盡管可以為普京不出訪美國找到合理的解釋,但俄羅斯與歐洲之間也存在很多問題,歐洲更是持排斥態度。目前的問題在于俄羅斯該如何回應。如果對歐洲表示“上帝會與你們同在,而且我們的重點在中國”,必然迫使歐洲各國重新定位對俄關系。這樣的戰略是否對俄羅斯發展有利值得各方認真思考。因此,普京選擇先訪華,而非先訪美,會給各方帶來困惑,這是否能夠代表俄羅斯外交政策、對外經濟及能源政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是否會徹底改變俄羅斯的能源政策?然而,在一切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人們沒有理由相信這些改變會為俄羅斯發展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