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頁巖氣第一輪招標以國企參與為主,國土資源部第二輪招標引來了更多的新面孔。
在5月25日第二輪頁巖氣區塊招標預登記停止之前,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玉喜透露,有意角逐的除了石油公司和來自電力、煤炭的國企外,還包括了一些民營企業和地方能源公司。
作為被國家新立項的獨立礦種,擺脫油氣專營權約束的頁巖氣成為國資、民資和外資共同競逐的目標。實際上,相對于第二輪招標,第一輪招標進一步放寬了投資者范圍,尤其是肯定了國企和民企都具備投標資格,也允許一些無氣體勘察資質企業尋找合作伙伴進入招標。
然而,相對于其他企業在頁巖氣上躍躍欲試,已在四川、貴州等地區進行了一系列考察的美國昆塔納能源集團中國副總裁張儒一直不敢貿然進入這個領域。
人才瓶頸難過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張儒表示,在國內現階段沒有實際大規模開采經驗的情況下,要分擔開發的資本和技術風險,如果沒有成熟的外資廠商進入,頁巖氣的成功規模化開發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該公司一直希望能在第二輪招標中找到合作伙伴,但中國頁巖氣開發的人才配套和開發模式仍然令人擔心。
比如說,頁巖氣開發所使用的水裂壓力法就需要運用到測量、鉆井、各種泵壓操作等復雜技術,對于人才儲備要求極高。
昆塔納能源集團在美國已經有豐富的頁巖氣開發經驗,該集團在美國擁有四個定向鉆井公司、一個泵壓公司、一個CO2供應企業,正好囊括了頁巖氣開發的主要技術環節。但即便在美國本土,頁巖氣開發的人才瓶頸問題也十分明顯。
張儒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美國頁巖氣開發勢頭良好,油服企業在業務訂單上都十分“飽滿”,其中最搶手的就是熟練的鉆井操作人員。由于一個熟練的鉆井操作人員需要5~6年左右的培養時間,很多頁巖氣項目能否順利開工就部分取決于人員是否能到位。
另外,在開發模式上,中國頁巖氣開發面臨的問題在于資源家底不清、缺乏核心技術和補貼政策支持、管網設施不足等問題,短期盈利能力并不樂觀。
重蹈煤層氣覆轍?
此外,中國以往在煤層氣開發上停滯不前的先例也讓張儒感到擔憂。
頁巖氣之前的煤層氣,也曾經被寄予厚望,但最后結果卻并不樂觀,“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煤層氣開發就沒有達到規劃目標。原因一是嚴格準入制度使得一部分有開采積極性的企業無法進入,二是掌握開采權的企業如中聯煤、中石油等企業因煤層氣開采成本較高,盈利前景不明朗,部分先期掌握煤層氣開采權的企業甚至“跑馬圈地”、“圈而不探”或以出讓采礦權直接牟利,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相對于煤層氣,頁巖氣開發難度更大,短期收益更不樂觀。頁巖氣屬于非常規天然氣,礦藏分布較為分散,不僅打井的成功率有限,而且依據美國經驗,氣井通常兩年內產能衰減80%,所以需要不斷地打井和壓裂來維持產能。雖然此次第二輪招標對參與企業注冊資本的限制是3億以上,但實際開發工作中,僅以勘探、打井的費用就以億為計,后期還要有管網設施、液化設施和終端使用設施的投入,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難以實施開發。
很多專家也擔心,如果國家過快開放頁巖氣開發,難以把握適度的資質控制,可能會重蹈“煤層氣”的覆轍。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文瑞就明確表示,目前主要還應以示范為主,如果盲目推進,會掉入“炒礦權”的陷阱。
事實上,政府在第二輪招標中對此也有一些防范措施。李玉喜透露,頁巖氣的第二輪招標采取合同管理方式,企業獲取礦權后6個月內需開工,3年內如果進展不順利,將按比例收回礦權或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