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內最大鉀肥生產企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近年不僅實現了鉀資源可采量和鉀肥生產裝置規模的成倍增加,而且逐步搭建起了以’三大工業基地’和’五大產業群’為核心的世界最大鹽化工產業架構。
’目前,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鉀肥實際產量已經突破240萬噸,產能規劃也已經由原來國家規劃的100萬噸發展到了350萬噸,可以滿足國內鉀肥市場需求的三分之一。’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總地質師王石軍說。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早進行鹽湖鉀肥開采的企業之一,自1958起,其前身青海鉀肥廠就開始在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開發鉀資源,但是,受技術條件和開發理念的限制,直到本世紀初,這里的鉀肥產能只有40萬噸。
隨著’青海100萬噸鉀肥項目’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首批十大重點工程,以及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生產設備技術、反浮選結晶開采工藝技術上取得突破,察爾汗鹽湖資源開發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沒有科技創新就不可能實現產業做大做強,就不可能打造鹽湖循環經濟。’王石軍說。反浮選結晶技術的突破極大地提高了鉀肥開采效率,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再造了一個察爾汗鹽湖’,產業鏈設計創新讓鹽湖資源開發從單一的鉀肥生產走向鉀、鈉、鎂、鋰等資源的綜合利用。
2003年,100萬噸鉀肥項目基本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擁有百萬噸鉀肥生產能力的國家;進入’十一五’后,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啟動總投資達數百億元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二、三期項目,開始打造具有鹽湖資源特色的世界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依賴于自主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再創新,目前,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構建起鉀鹽、鎂鹽、氯堿’三大工業基地’和鉀鹽、鈉鹽、鎂鹽、鋰鹽、煤氣鹽’五大產業群’循環經濟產業鏈。
王石軍告訴記者,近年來,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10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在鹽湖提鉀、提鋰、提鎂及尾礦、廢液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10多項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其中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技術成果不僅使察爾汗鹽湖的可采資源量翻了一番,而且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鎂害’問題。
據介紹,目前,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二、三期工程中,以鉀鹽深加工為主的一期工程已經建成并陸續投料試車,以鈉鹽深加工為主的二期工程將于年內基本建成,而三期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建設,按計劃將于2014年建成投產。
’這些項目全部建成達產以后,鉀肥結構將由單一氯化鉀向顆粒鉀、氫氧化鉀、碳酸鉀、硝酸鉀多種產品發展;產品結構由單一鉀肥產品向金屬鎂、PVC、聚丙烯、純堿、甲醇、焦炭碳酸鋰等系列產品發展。’王石軍說,以科技創新推進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鹽湖特色產業鏈將實現資源、副產物、廢棄物的閉路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