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正式簽署了將YPF公司國有化的法令,開始加強對油氣產業的控制,此舉實為阿政府經濟政策調整中的一環。
追溯阿根廷石油國有化的背景和動機,與其地緣政治、國家經濟發展瓶頸密不可分。從地緣政治來看,拉美在“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之間做出的政策搖擺,使其社會經濟呈現出斷裂式發展。拉美左派崛起后,開始對新自由主義政策進行反思,并尋求新的發展替代道路,強調向國有化回歸。
在國際油價不斷高企的壓力下,資源國加緊對石油等戰略性資源的控制,收回本國“石油主權”的說法或能讓政府得到更多民眾支持,但對投資這些資源的各國企業帶來很大的影響,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資源的并購成為投資熱點,如何對投資國法律和市場情況做充分調查后,慎重決策,以規避風險,是阿根廷石油國有化事件留給中國海外投資的啟示。
有研究表明,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缺乏明確的戰略動機和風險意識。雖然國內在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但是,當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對資源能源的需求和依賴不斷增強,這種經濟發展與資源需求帶來的矛盾促使中國企業將目光更多地集中在能源資源行業。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一種被動式“走出去”,必然導致戰略規劃不夠明確。同時,企業對投資區域和國家的政治環境、文化傳統和法律制度等因素了解認識不夠,導致海外直接投資的無形成本增加,甚至直接決定了海外直接投資的成敗。
有專家提示,中國“走出去”企業并購的常見風險主要涉及來自非經濟因素干擾導致并購流產的風險、資金鏈風險、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收益風險以及并購后的整合風險。中國企業要想走得更遠,就要積極進行海外投資風險評估,規避相關風險。拉美油氣政治現象復雜,對中國企業而言,如何應對資源國的政策不穩定性和政局的全面了解及評估至關重要。
另外,海外投資所在國政局動蕩不穩,黨派政治帶來的政策不連續性及所在國政府對投資事務的可能干預提升了投資的政治風險。今年2月初,阿根廷政府宣布取消對大型石油企業的兩項財政優惠政策,此舉為阿政府節約20億比索的資金,中海油入股的泛美能源公司和中石化在阿根廷的子公司都遭到波及并蒙受損失。
國有化風險對投資國、東道國、跨國公司三者的影響都十分重大,直接影響到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流向、發展趨勢以及全球性戰略的實施。
有專家透露,在對外直接投資前期階段,跨國公司應當進行科學而周密的可行性投資研究和投資風險預判,在進入東道國投資和經營的實質性操作階段還應針對東道國當地政府、企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深入考察和了解,并對戰略選擇、市場制度、法律等風險進行有效評估。跨國公司在企業并購中要對企業資產質量、或負債、估價方法選擇、融資等風險進行規避。
海外投資風險發生后首先要做好談判工作。在東道國國有化政策公布以后,中方若察覺所公布政策有可協商余地,應積極與東道國政府進行溝通協商。若談判未取得理想結果,中方應想方設法爭取東道國有關方面的支持。若談判最終破裂,東道國政府正式啟動國有化政策時,企業應果斷將爭端訴諸東道國法院或國際法庭,以期獲得賠償。放棄資產所有權,爭取與東道國政府簽訂管理合同。對于跨國投資企業來說,與東道國簽訂管理合同,亦為風險補救的一劑良方。并非擁有資產、掌握股權才能獲利,交出股權同樣能夠獲得利潤。因此,當以上辦法均不能有效地解決爭端時,我國企業可以考慮放棄資產所有權,換取與東道國政府簽訂管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