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發布的《天津市濱海新區石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將新區打造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競爭力強的世界級生態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新區計劃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4000萬噸/年煉油、300萬噸/年乙烯以上的基礎石化產業規模,并向中下游產業鏈延伸,與新區輕工、紡織等相關產業銜接,形成“油頭-化身-輕紡尾”的一體化產業體系。
現狀產業規模居北方之首
2010年,新區石化產業基地被工信部確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新區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之一和華北地區最大的煉油及深加工基地,產業規模居北方龍頭。擁有中石油大港石化、中石化天津石化、中沙(天津)石化、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中化天津分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團等國內大型石化企業集團,還吸引了包括SABIC、陶氏化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等在內的一批世界500強石化企業入駐。
來自《規劃》中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石化產業實現總產值3175億元,同比增長65%,占到新區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占到天津全市石化產業總產值的90%以上。19家企業進入新區百強,年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達7家。
特點重大項目“編織”高端集群
“‘十一五’以來,渤化集團緊緊抓住新區開發開放戰略機遇。”天津渤海化工集團負責人介紹,以基礎化工為主的企業向臨港集中,規劃建設渤海化工園;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市內企業向大港聚集,規劃建設精細化工基地的戰略布局。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新區石化產業累計完成固定投資約2500億元,大乙烯、渤海化工園一期等一批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新建項目均達到規模經濟、充分體現上中下有聚集對接,且多為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項目。目前,中石化大乙烯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聚丙烯單套裝置規模亞洲最大,原鹽、低鹽重質純堿、聚氯乙烯、順酐等產業和產量在國內同行業居首位。中石化煉油和乙烯設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1%和78%。
對策推進產業向下游發展
《規劃》指出,目前新區石化產業發展仍存在產業布局分散、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夠、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規劃》提出,重點建設以煉油乙烯為龍頭的大石化、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傳統鹽化工產業升級改造、高端石化產品集群四大產業發展體系,優化原料供應格局、提升產品結構,努力推進石化產業向下游深加工發展,形成結構完善、產品豐富、延伸度高、循環經濟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結構。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趙文明指出,新區今后應著力發展提升產業整體規模的基礎有機原料和合成樹脂、合成橡膠項目;以清潔原料及工藝對傳統鹽化工進行改造提升以及以新型氯堿產品優化鹽化工產業結構的項目;支撐下游現代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高端石化產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