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從今年1月起,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就如脫韁野馬,一路從50.40美元/桶漲到11月21日的99.23美元/桶。12月4日,紐交所原油期貨價格回落至89美元/桶,但分析認為,油價突破100美元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在國家能源戰略方面有何應對措施?
一段時間來,專家對美國、德國、丹麥、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進行了分析,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和政策,可以概括出五大方面。
積極開拓新的石油供應基地
發達國家一直都在全球范圍不斷勘探、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加緊對世界油氣資源的爭奪和控制。
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各國的油氣勘探和開發費不斷加大,控制著除前蘇聯地區外世界石油產量的40%。對任何國家來說,多渠道的能源來源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條件。
近年來,美俄在里海地區角逐激烈。盡管里海地區的石油儲量無法與蘊藏著全球2/3原油的海灣油庫相提并論,但作為20世紀90年代起步開發的新興能源產地,它對21世紀全球能源安全的意義卻非同小可。
建立和加強戰略石油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是石油消費國應付石油危機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國家都把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作為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的首要戰略。
美、日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最早、儲備量最多的國家,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是5.8億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擁有可供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儲備,日通產省還于1999年提出增加國家石油儲備。
顯然,戰略石油儲備已超出一般商業周轉庫存的意義。它不僅具有保障供應、減少風險、穩定價格的作用,更著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圖使本國在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和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主動,避免受制于人。
厲行節能政策
發達國家都把提高能效、節約能源作為其能源戰略的重要目標和措施。
美國1998年4月推出的《綜合國家能源戰略》要求:在電力系統,到2010年燃煤發電效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60%以上,燃氣發電效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70%;到2010年,主要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總量將比現在減少25%,交通領域將推出燃料利用率三倍于常規交通工具的新型交通工具。
降低石油消費,大力推廣清潔能源
自1997年京都環境會議以來,世界各國以尊重健康、改善區域及全球環境質量為目標,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但各國側重點有所不同。
丹麥是風能發電的大國,2000年風能發電占丹麥發電量的12%,根據規劃,到2030年要上升到50%。美國政府對國內天然氣生產實行扶持政策,計劃到2010年使天然氣供應量增長1700億立方米;同時,美國加快開發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計劃到2010年使非水力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至少達到2500萬千瓦。日本政府則大力發展核電,計劃在現有51座原子爐的基礎上,爭取再新建16~20座原子爐。
積極開發新能源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技術發展水平,更是關系到占領未來能源利用制高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于1993年就提出了旨在開發利用新能源的“新陽光計劃”,每年都要為新能源技術開發撥款約362億日元。日本新能源利用的目標是,到2008年爭取使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3%。美國的新能源目標是,發展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非常規的甲烷資源,發展氫能的儲存、分配和轉化技術。
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發展中國家要建立自身的能源安全供應體系,任務更加艱巨。從上述發達國家能源戰略的五大基點可以看出,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全方位的措施。這對發展中國家無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